用英語上藝文課 沉浸式學習無負擔

為展現英語教學新風貌,台北文化國小自107學年度開始,在三年級推動沉浸式英語課程,由英文科、藝文科和自然科老師共同備課,結合同主題的跨領域教案,將英語翻轉為學習工具,在無壓力的環境下接觸英語,學生不再排斥。

「沉浸式英語課程是將三年級的學習內容整合,主題是自然,以藝文創作,然後用英語教學。」藝文科老師王文姬解釋,例如三年級的自然課的教學主題是「植物的身體」,英文老師用繪本《A Fruit Is a Suitcase for Seeds》授課,帶學生認識seed、fruit等單字。藝文科老師則設計手工書課程,由英文老師在課堂上協作指導學生製作手工書,直接用英語指令fold in half(對折)、corner to corner(沿對角線對折)等,完成的手工書由學生帶回自然課當作植物成長觀察日記。

老師用英語指導學生在藝文課上完成的手工書作品,成為自然課的植物成長觀察日記。(照片提供/王文姬)

少了考試壓力,學生較不排斥聽英語,在藝文課中也多了接觸英語的機會。王文姬分享,「雖然學校很重視英語教學,但會有部分害羞的學生抗拒英文,一開始會質疑『為什麼我在藝文課還要聽英文』,不過我們會強調聽懂就好、不考試,學生就比較容易接受,慢慢就習慣了。」

英文老師林文晶也表示,雖然校內常舉辦英語日、巡迴演說、英語劇發表等活動,但在考試壓力面前,許多學生不喜歡聽,也不願意說。不過她發現上過沉浸式課程後,學生對英語的接受度提高。「學生沒有口說的壓力,對於用英語上藝文課的反應很正面,課堂中也不會害怕英語。」

此外,學生需要根據指示完成作品,對手作的興趣讓他們願意專注聽懂老師說的英語內容。「為了聽懂老師示範的步驟,變成學生願意主動思考聽到的英文是什麼意思,比較不會分心。就算聽不懂,模仿別人的動作也行,就不會有跟不上的問題。」林文晶說。從學生有沒有跟上指示,老師也能立即了解所用的英語詞彙是不是太難,可即時轉換成更簡單的說法,延續「聽懂」的教學主旨。

至今文化國小已連續辦理沉浸式英語教學兩年,每學期隨課程替換不同英文繪本。王文姬表示,課程後讓學生做問卷,有七到八成的學生認為自己聽懂一半以上,學生反應也讓老師信心倍增。(採訪報導/謝維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