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疫情趨緩 年輕學子考慮重啟留學計畫!該如何快速適應國外課堂?

國外大學上課方式大不同,通常可分為Lecture、Seminar 或Workshop 等形式。(圖/English OK)

Q:聽說國外大學的上課風格跟台灣不太一樣,請問最大的差異之處在什麼地方?身為台灣學生,該如何快速適應、融入國外課堂?

東西方教育方式大不同,常讓海外留學生在初期感到不適應。比起在台灣以教師為主的課堂,歐美國家大學裡,學生往往才是主導學習內容的主體。在沒有老師諄諄教誨、反覆鞭策的情況下,每個人都必須做好自主學習,不恥下問找答案的心理準備。

預作準備 迎戰Seminar討論課

歐美國家大學課程通常會分成Lecture與Seminar兩種形式,搭配各種不定期舉辦的Workshop(工作坊)或邀請來賓演講活動,構成學生汲取知識的各種管道。其中,Lecture授課方式比較接近台灣校園,主要由教授或講師在台上搭配簡報教學,班級學生人數依照不同領域,從30人到200人都有。雖然在Lecture的課堂上,教授偶爾也會穿插提問討論,但所占時間比例並不高。

聽起來,台灣留學生要適應Lecture並不難,實際上在每一堂課以前,教授都會在線上教學平台張貼書單與課堂簡報,落落長的Reading List,即使分成必讀和選讀,在語言隔閡與學術文章不易消化的情況下,兩小時的Lecture花十小時課前預習並不誇張。

另一種常讓台灣學生頭痛萬分的,便是Seminar討論課了。為了讓討論能夠聚焦深入,Seminar班級人數鮮少超過20人。時段則會安排在當周的Lecture後,配合課程進度,由助教事前提供討論提綱帶討論。即使在Seminar之前,學生已經接受過Lecture的洗禮和課前預習,對於過去鮮少在課堂上主動舉手提問的亞洲學生而言,有時光是要跟上母語同學的討論速度、聽懂大家在討論什麼,就已經不知道耗去多少腦細胞。

還記得我在第一學期時,每逢討論課前總是緊張到手心發汗肚子滾。雖然討論課並無硬性規定每個人都得發言,但試著想像,在狹小的Seminar教室裡,十幾名同學圍坐成一圈,一兩個小時下來,若你一句話也沒開口,氣氛難免有些尷尬。依照不同助教的習慣,有些Seminar也會請大家輪流分組上台報告或是帶討論,輪到你的那周,可是無論如何也逃不過。

隨著這幾年中國留學生數量快速攀升,在一些中國學生人數比例高的Seminar 上,也曾聽聞助教或同學描述,中國留學生要不自成一格以中文討論,要不就是從頭到尾彷彿身處異次元緊閉金口。雖然可以理解因為文化差異或語言能力,導致難以跟上Seminar快速的討論節奏,但畢竟選擇出國就是為了接觸不同的教學環境,在我看來,既然都繳了高額學費,每周白白浪費Seminar機會、不逼自己踏出舒適圈,實在得不償失。

經過前幾周的震撼訓練後,我開始規定自己,無論如何在每一堂Seminar至少得開口發言一次。我發現自己在課堂上多練習幾次之後,不只敢發言了,還時常搶著回答。如果實在不知道應該從何開始,建議可以先從回應其他人的發言開始練習,再慢慢訓練自己獨立思考、組織表達能力。

到了第二學期,我已練就當助教詢問台下誰要先發表意見時,搶著第一個舉手的厚臉皮程度。即使操著不甚流利的英文,在習慣鼓勵學習的西式教育環境裡,要記住,沒有人會因為你的意見不夠厲害,表達能力不夠好而批判,換來的通常是高度的肯定與鼓勵。

製表/English OK

超實用Workshop學習展現自己

而另一種常見的大學課堂類型則是工作坊Workshop。通常配合學習所需,各大學會開設各式各樣的Workshop。我曾經參加過訓練提升自信的公開演講課,也有教你如何替自己的論文Self-proofreading(自我校對),以及如何做好文獻管理等不同主題課程。

根據我的經驗,多數Workshop都是單次,除了講師教學外,也會搭配分組討論與練習活動。例如我參加過的「talk with confident」(自信發言工作坊),課堂中就讓大家練習放下矜持,在公眾面前勇敢犯傻。但也有部分Workshop是一系列的,例如一系列共十堂的論文寫作工作坊,從找題目、蒐集資料、文獻回顧到分析等,一步一步帶你完成論文之旅。

無論是哪一種授課方式,我發現亞洲學生總是相對害羞沒自信,反倒是歐洲學生很習慣展露自己。剛開始這樣的落差總讓我感到有壓力,覺得我們好似在國際學術殿堂中矮了一截。隨著時間慢慢推進,你會發現多數課堂上侃侃而談的歐洲學生,其實發言內容並不見得多高深;更有趣的是,期末成績出爐後,亞洲學生反而經常是拿高分的那一群呢。

文/游婉琪
現職:Freelance Journalist
學歷:英國約克大學應用人權碩士
經歷:聯合報、聯合晚報、中國時報文字記者
獲獎:內政部優質新聞獎、社會光明面新聞獎、英國外交部Chevening 獎學金得主
著作:共同出版《走入亞細安:臺灣青年在東南亞國家的第一手觀察報導》

延伸閱讀》海外課業大不同,如何準備才能兼顧學習與休閒
想瞭解更多英文學習資訊,歡迎加入EnglishOK 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