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嶼位在金門西邊,是個人口約一萬兩千多人、全島僅有一所國中的離島,與金門之間需使用船隻接駁,開車約三個小時就能逛遍全島,位處偏遠且交通不便。因其特殊的環境,島內唯一一所國中、烈嶼國中想要推動雙語教育,並非單純引進大量雙語資源與師資就能達成。
學習前先找動機 引進海外交流資源
烈嶼因特殊的地理環境,生活中能帶來的刺激也不夠,造成學生大多對英語感到陌生,也難以養成學習動力。在烈嶼長大的英文老師羅揚翔以自己到台北求學的經歷舉例,「大部分學生對未來的想像其實比較受限,比如我若待在台北,就算只是搭捷運聽廣播,一次就能聽到兩、三種不同的語言,很容易塑造出『學英語很重要』的生活氛圍。但在烈嶼,受地理與環境影響,生活中沒有太多刺激,學生不太容易感覺到英語的重要性。」
校長林永進進一步解釋,「如果只是純粹的語言學習,較難引起學生的動機,要學生花時間去學習對他們來說有點困難的英文,不簡單。」因此推動雙語教育,學校深知不能一昧地要求學生強化英語力,而是要從學生的學習動機下手。
林永進決定以另類方式推動雙語教育,「我們是以國際教育課程,帶動英語教育。」也就是將烈嶼在地特色連結至國際議題,以國際教育課程告訴學生世界有多大,再透過與外國人的交流活動,讓學生了解具備英語力,就能走向烈嶼之外的舞台,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
林永進帶領老師回頭觀察家鄉,發現烈嶼雖小,但有豐富且別具特色的在地文化。有能訴說國共內戰歷史的碉堡,也有紀錄著過去華人移動至南洋開創商行人生的洋樓等。於是羅揚翔與另一位英文老師陳俐蓁由此著手,為七年級學生設計實境解謎遊戲、學生要走訪烈嶼了解在地文化,並嘗試使用英語介紹自己的家鄉,到八年級再討論世界各地和烈嶼有相同文化特色的地區,並延伸至海洋環境與東亞歷史等議題。
同時林永進積極向外爭取國際交流資源,例如參與台灣大學的學伴交流計畫,讓學生能定期和台大的外籍交換生視訊交流,不僅給學生說英語的機會,也交換彼此想法。烈嶼國中還邀請澳洲、汶萊等姐妹校的學生入校參訪,當這些外籍友人踏上烈嶼,烈嶼國中再培養學生成外交小尖兵,以英語向姊妹校介紹烈嶼特色,或進行實境解謎的活動,提供學生實際與外籍人士交流的機會。
「與國際學伴和外籍老師交流,可以學到課本上沒有的道地英語用法,比如表示心情的『Nothing Special』。」 ——金門烈嶼國中八年級王苙
與外國人交朋友 刺激學生用英語
「我們希望透過這些活動,讓學生能以積極的態度面對自己的家鄉,不要覺得我們矮人家一等。」陳俐蓁解釋。為了讓學生有能力向遠道而來的異國友人介紹自己的家鄉,她設計課程讓學生自製簡報、練習上台用英語發表。
「學生一開始超無助,覺得自己的英語不夠好。」因此她將這個大任務拆解成小段落,讓學生先想出一個單字、以此組成一個句子、小組討論出一個段落,再讓程度較好的學生協助程度較低的學生完成作業,練習使用英語的同時也建立自信心。「有更多舞台之後,學生更願意上台或表達,成績上就會有進步。」
國際教育推行不到三年,學生在態度方面已出現明顯的成長,會考英文科等級為C的學生也有減少趨勢。林永進發現「雖然不是文法或單字上的學習能力出現明顯成長,但他們有『要和學伴分享』的需求,就會有學習動機,學生開口的動力和態度也有逐漸變好。就算成績無法在短期內出現提升,也希望學生能慢慢不再害怕英語。」
到今(2021)年,烈嶼國中持續在雙語教育上加深加廣,自聘菲律賓籍的外師進入校園,和校內英文老師共同備課。此外,因金門縣將從今年開始引進國際英檢 TOEFL Primary,從小五學生開始、逐年擴大施測對象至國三生,協助縣內教師優化雙語教育。
陳俐蓁期待往後能透過釐清學生的能力來制定更適合他們的學習內容,「我希望能以檢定結果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在分配小組任務的時候給學生更適合他的部分。」她也預計用檢定成績支援未來的晨間閱讀計畫,挑選更適合學生的原文書籍。
雙語教育不是大城市的專利,善用特色與世界連結,林永進以「愈在地愈國際」的文化能量,看見烈嶼國中在世界的位置。小島烈嶼的學生,也能在此積蓄走出海島的能量,開拓寬廣的國際舞台。
烈嶼國中
雙語學科:彈性課程
教學模式:外師與英語老師協同教學
課程特色:從在地特色出發設計課程,搭配學伴計畫,創造學生使用英語的機會
能力培養:跨文化溝通、國際互動
評量方式:學生自製簡報介紹家鄉
課綱核心素養: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文/謝維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