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國中融入桌遊 熱情導覽家鄉

大林國中的學生化身導覽員,不只英語進步,也更認識自己的家鄉。(照片提供/大林國中)

「這是嘉義最知名的特產雞肉飯、這是大林的萬國戲院⋯」,在許多初次造訪嘉義大林小鎮的遊客面前,大林國中學生正如數家珍地介紹家鄉特色。不同於一般導覽員,他們說的是英語,除展現朗朗上口、自信十足的穩健台風,就連用英語解說蚵嗲、臭豆腐等在地人氣美食也難不倒他們。

這是大林國中推動的「愛在家鄉、大中桌遊社」課程,在校長簡淑玲與英語教師陳怡杏的推動與設計下,培養26位學生走入家鄉、化身大林英語導覽員。這樣的活動理念「其來有自」。本身也是英語教師的簡淑玲說,十多年前她在大林國中擔任教務主任時,就已推動學生到海外寄宿家庭移地學習,希望建立自然而然的英語學習情境。

不放棄任何一個讓學生喜歡英語的機會

因緣際會回到大林當校長,而大林鎮也在2016年獲「國際慢城」認證,加上家長會長正好是國際慢城協會理事長,簡淑玲開始思考,何不結合英語教育推動大林小旅行,讓孩子可以「做中學」。這樣的想法獲得曾在台北任教、教導學生以捷運美食結合桌遊導覽的陳怡杏支持。集結慢城協會理事長許開興、大林小旅行推動者江明赫等人之力,培訓校內桌遊社學生以英語為遊客解說家鄉之美。

陳怡杏說,「我希望不要放棄任何一個讓學生喜歡英語的機會,透過一點一滴累積孩子學習熱情,不會一聽到英語就想打瞌睡。」透過課程,學生不只自己按快門拍下多款大林美食,還花了一學年製作三十多款雙語美食卡、雙語文化卡。學生攜手合作查字典,試著將雞肉飯、臭豆腐等家鄉特產翻譯成英語,並整合導覽內容與地方文史、環境生態等,述說大林的蛻變。

「文化課程讓我了解原來英語不是考試工具,而是生活化語言。」
――大林國中三年級 林秉炫

台灣文化英語課程 誘發學習興趣

大林國中將英語教學融入文化課程,讓學生在生活中活用英語。(照片提供/大林國中)

藉由生活化的英語導覽課程,也讓「改變」在孩子身上逐漸顯現。有學生原本對家鄉生態一無所知,到現在能侃侃而談特有種「諸羅樹蛙」的習性;更有學生從怯於開口說英語,到思考如何用更生動的詞彙來呈現大林豐富內涵。

「當了導覽員後,讓我體會到原來大林這麼美!」身為當時桌遊社的主力戰將、目前就讀竹崎高中的黃炫尊笑說,感謝這門課程,讓自己更認識家鄉內涵,也因家中開設蚵嗲店,讓他有機會了解「蚵嗲」由來,學習如何用英語為外地訪客介紹。就連疫情嚴峻期間,他也不忘宣傳大林,製作線上導覽影片、化身網路「直播主」來呈現小鎮特色。

同樣在大林國中教授英語的教師莊惠琳,也發揮巧思,與來自美國的印度裔外師自製教材、共備台灣文化英語課程,藉此呼應2030雙語台灣目標與體現108課綱精神。她以九年級生為例,每班都設有一個英語主題,像是以英語介紹台灣音樂或台灣特有民俗與禁忌等,而校內體育班學生則是以英語呈現台灣運動文化。

在老師引導下,學生也集思廣益分組整理歸納資料、以淺顯易懂的英語詞彙說明內容。國三學生林秉炫說,國一時其實對英語課沒興趣、甚至很排斥,後來透過文化課程,讓他慢慢了解原來英語不是考試工具,而是生活化語言。他和同學負責介紹婚禮禁忌,成果發表時還用英語演出情境劇,介紹為何結婚時不能踩門檻等風俗習慣。

「英語教育並非死板板的套路學習,而是要讓學生知道學英語能交朋友,還能認識台灣以外的世界。」莊惠琳提到,她很鼓勵學生透過英語認識世界,未來還計畫推動與韓國學生視訊交流,擴增英語學習的深度與廣度,讓學生從中體會英語不單是溝通工具,更是一股推動文化轉動的力量。

課程小檔案
名稱:愛在家鄉、大中桌遊社
課程特色:以英語導覽,搭配學生自製的雙語美食卡、文化卡介紹嘉義大林的特色
能力培養:英語對話、文獻蒐集、資料整理與歸納、影音製作
評量方式:英語導覽成果發表
課綱核心素養: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規畫執行與創新應變

文/羅思雅

《 English OK 中學英閱誌 》第32期
各大通路、誠品書店、博客來同步販售中!
期刊訂閱 » 優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