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域發展智慧醫療,成大醫工成為醫學與工程橋梁

學生於實驗室展示系上團隊研發的人工智慧心血管疾病篩檢裝置。(攝影/羅思雅)

達文西手臂、人工關節……這些我們常聽到的醫學名詞,不單是近年來第一線醫護人員仰賴的醫療利器,幕後更少不了一群專業工程人員的群策群力。尤其,隨著AI時代來臨,更讓「醫學」與「工程」間關係更為緊密,亦帶動產業人力需求與相關科系應運而生,不少大學紛紛設立醫學工程系所,像是成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以下簡稱醫工系),這幾年不只入學分數水漲船高,更吸引其他理工學院學系與生科、醫技等科系學生前來跨修輔系。

有別於多數系所,成大醫工系系主任葉明龍表示,醫工系是「先有所再有系」,先於1988年創立醫學工程研究所,再於2011年開始招收大學部學生,並更名為「生物醫學工程學系」。他談到,醫工系是一門跨領域學系,除致力為醫學與工程搭起連結橋梁外,更整合醫學電子、生醫材料、生物力學、工程技術、臨床應用等多元領域專業,除培養學生具備專業工程與醫學的理論及實作基礎外,更擁有將理論化為產品及行銷的跨域創新能力。

原文書授課 良好英語力不可少

由於醫工系課堂上多以原文書授課,對學生英語能力有一定要求,除設有TOEIC 785分的畢業評量標準外,不少學生本身英語能力就很不錯。葉明龍說,他曾看過學校統計數據,醫工系學生英語程度在成大可說是名列前茅,不少已考過TOEIC的學生,成績更達到850分以上。對此,他也建議有興趣就讀醫工系的高中生,可趁中學時多提升英語能力。

不只如此,為讓學生能依自身專長與志趣培養專業能力,除了大一、大二先修習核心課程之外,大二下學期還會分成「醫學電子」與「生物力學與材料」兩大組別。

其中,醫電組著重在電子電路、程式設計等能力養成,像近年很夯的穿戴式裝置、AI病理分析等都是其範疇;而力學與材料組則鑽研力學、材料學與細胞生物學等領域,未來可應用於人工關節、人工皮膚、復健輔具等醫療器材研發。而拜成大設有醫學中心的地利優勢,學生還可透過見習實際了解臨床醫學的相關運用,結合課堂所學與實務運作。

學生升上大三後就跟著老師一同進行實驗,並於大三上開始修習三學期專題研究,及用英語上台報告專題成果,過程中除有助培養學生邏輯思考與表達能力外,更藉此提早養成「做研究的能力」。也因如此,系上學生畢業後攻讀研究所比例高達八成,不少學生甚至從大學時就已決定好未來要研究的方向。

成大醫工系定期舉辦專題競賽,以培養學生邏輯思考與做研究的能力。(照片提供/成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

學用合一多元能力 成就業優勢

為讓醫工系能因應趨勢所需與時俱進,培養學生具備醫療法規與新創育成等能力,除了開設醫療器材創新啟蒙導論課程外,並提供專利課程及醫療器材創新設計、創新創業等多元課程,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更為未來想自行創業的學生打基底。

而扎實課程也反映在專業能力養成上,成為不少國際競賽常勝軍。葉明龍笑著說,像是國際知名的醫療創新器材創業比賽,就常由成大醫工系團隊包辦冠軍或亞軍,為校爭光同時,亦打響醫工系名號。

因學有所成,也讓學生踏出校門後的就業之路更為寬廣。葉明龍表示,目前醫工系畢業主要有三大出路,一是繼續攻讀碩士班與博士班,成為學者、學術研究人員;二是成為醫材研發人員,以自身專業開發創新醫療器材;三則是朝醫材產業CEO邁進、自己創業當頭家。

像畢業迄今將近兩年、目前在聯合骨科研發部任職的柳哲維,不只擁有TOEIC 990分滿分的出色英語力,更在大學與研究所期間培養「學用合一」的多元能力,讓他畢業不久即順利就業。他表示,醫工是一門結合工學院與醫學院所學的跨領域科系,學生很早就可了解到自己較擅長哪個領域,加上大三時會進到實驗室和學長姐一起做實驗,可提早養成碩士班所需的文獻收集與簡報能力。

他笑著說,醫工系得投入許多時間完成學業,並修習多門專業科目。以自己為例,大學時每周最多會上到將近30個小時的課,還要研讀原文paper,每周與教授討論專題研究等。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像是「工程圖學」課程,就可從中學到2D或3D的工程圖面繪製;而另一門「科技創業與投資管理」課程,則學到市場行銷與市場分析技巧,成為日後就業的優勢能力,也讓新鮮人起薪比一般行業來得高,以醫材工程領域來說,平均起薪可達40K左右。

系所小檔案
系名:成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
特色:結合醫學與工程學的跨領域學系,整合醫學電子、生醫材料、生物力學、工程技術、臨床應用等多元領域專業,培養學生將課堂理論化為實務操作的跨域創新能力。
生涯進路:學術研究人員、醫材研發人員等。

透過跨域學習,培養觸類旁通跨域能力,可從事醫學材料產業研發人員,或製程工程師、材料研發工程師。
--柳哲維/成大醫工系系友、聯合骨科研發部

文/羅思雅

延伸閱讀》學測後選系好煩惱?教授教你從後疫趨勢分析超熱門科系
想瞭解更多英文學習資訊,歡迎加入EnglishOK 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