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加地理、化學跨科學習,僑泰中學以多元選修培養學生口說力

胡雯俐(中)透過與多科老師跨領域合作,讓學生學習統整知識的能力。(攝影/王彤方)

讓不喜歡英文的學生愛上英文課,聽起來很困難,但台中市僑泰中學的「英文翻譯」課程做到了。相較於一般英語選修課程多以一個大主題為主,再每周延伸討論細節,「英文翻譯」則是與各科合作,找來地理科、生物科、化學科等教師,在一學年的課程中,跨領域嘗試多種如行動劇、翻譯菜單、完成食譜、探討海洋環保議題等活動,帶給學生不一樣的英文選修課。

「英文翻譯」是由英文科教師胡雯俐設計的選修課程。她希望這堂課能作為英文的課後延伸,內容加深加廣,幫助學生練習統整、表達的能力,並做到「情境遷移」。

情境遷移是什麼?胡雯俐說,情境遷移為先前情境中所學習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影響另一個相似情境或新情境的學習現象,「簡單來說,就是能學以致用,將知識內化並轉為能帶著走的能力。」

跨科活動設計 提高學習動機

將其延伸至這堂選修課程中,邀請地理科老師教導學生海洋環保教育、塑膠微粒的危害等知識,再請學生分組討論,選定相關主題後以英語發表,形式不拘,鼓勵學生發揮創意。有些學生製作英文海報張貼,分享設計概念;有些學生則製作投影片介紹台灣的環境問題 ;也有學生突發奇想,編排全英文行動劇,原本只是五分鐘的快閃劇,甚至擴大成國中部的聖誕晚會的表演節目。這些意想不到的驚喜讓胡雯俐笑說:「 有時候是學生在推著我們前進。」

課程剛好配合學校的減塑計畫,學生覺得生活因減塑變得不方便,對課程的印象更是深刻。胡雯俐認為,不論是活動還是授課上,能做到情境遷移的話,學生更能融入活動、英語學習。

課程中還將化學實驗與食譜製作結合成主題,多數學生一開始無法想像兩者的關聯。胡雯俐解釋,食譜與化學實驗的共通點在於「步驟」,從準備原料、製作過程到產出成果,步驟上皆使用如first、next、then等轉折詞,而這些轉折詞在英文考試的看圖說故事中便能派上用場。她說,「只要學生能記住這些轉折詞,並學會應用,我的目的就達到了。」

在編寫食譜前,她會先教導學生如茶匙、量杯、份量等常用單字,接著讓學生分組完成。她給予學生非常大的彈性,學生可以依據興趣,自行選擇編寫食譜並烹飪食物,或者進行化學實驗。曾選修這堂課的二年級陳昶亨分享,透過編寫食譜,能吸收轉折詞的概念,並融入在英文作文中。

胡雯俐希望課程也能結合時事,請曾是醫檢師的生物老師,配合新冠肺炎時事報導,帶學生看專業英文論文;再由她帶領學生閱讀蔡英文總統的演講,並分配不同的題目給學生延伸討論。如台灣對內振興、對外援助等,讓學生更貼近時下社會脈動。

課程活動皆分組進行,胡雯俐認為,分組能引導學習動機較弱的學生進入狀況,如有的學生擅長烹飪、有的擅長上台報告,組內合作能讓每個學生各自有負責的角色。

因此她對分組下了不少功夫,剛開學時,她請學生各自從雜誌中挑一篇感興趣的文章,用一分半到兩分鐘的時間,以英語介紹內容。

從學生選材、口說判斷表達能力、專長、興趣,記錄下來掌握學生的狀況、程度。平時分組時,她也會根據紀錄微調,照顧到所有學生。

學生在與地理跨科合作周中,用英語報告塑膠對海洋生物的影響。(照片提供/胡雯俐)

多領域共備協作 引導情境遷移能力

談到這堂課最大的特色,胡雯俐指出,一是多元領域合作,老師的共備協作,能讓學生學習的知識統整得更好。第二個特色則是情境遷移,胡雯俐提醒,跳脫教科書,結合能實際運用在生活中的知識,才能讓學生真正吸收。

胡雯俐希望透過這堂課,學生能夠培養情境遷移的能力,「我希望學生能有不限於單科劃分的統整能力、表達能力,並與生活經驗結合。」每幾周便進行截然不同的項目,不知不覺讓學生衍生了期待感,甚至提升英文學習的興趣。高一曾選修這堂課的廖英綺分享,老師上課方式不是傳統的教法,多了許多表達、揮灑創意的機會,也沒那麼排斥英文了。

她說,聽到「英文翻譯」的課程名稱,「原本很擔心會是一堂死板的課,但上過後真的很喜歡。」同班的施禹端更因為這堂課產生對英文的興趣,外文系成為他未來升學的志願之一。

胡雯俐期望,這堂課能讓學生學以致用,讓學習的「歷程」能被看見。未來她仍會盡力讓學生試探多元興趣,顛覆英文課只能考試的刻板印象。

課程小檔案
課程名稱:英文翻譯
開課學校:台中私立僑泰中學
授課老師:英文科胡雯俐
對應學群:外語學群
能力培養:創意思考、語文溝通、全球學習
評量方式:分組合作、課堂報告
課綱核心素養: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規畫執行與創新應變
我在這堂課學到:英語口說表達力與跨科知識統整力。

文/王彤方

延伸閱讀》高一這樣累積學習歷程檔案,三年成大學選才贏家
想瞭解更多英文學習資訊,歡迎加入EnglishOK 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