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分屬性 學生海外求職就業非難事

南台灣有一所大學的語言中心,從十年前開辦「應用英外語學程」(以下簡稱應外學程)以來,透過有別於一般學校的課程設計理念和內容規畫,十年來,已培育出無數優秀國際人才。

中正大學應外學程採分級教學,學生分組合作完成任務,與程度相當的同儕英語互動更密切。(照片提供/中正大學語言中心)

夢想成為機師的許碩哲,經過應外學程不到三年的訓練,多益英語測驗(TOEIC)成績從大一的590分,躍升至大四時的955分;同樣經過學程洗禮、懷抱航太夢的李恆逸,後來順利申請到歐洲著名航空航天工程師院校之一的「法國高等航空暨航天學院」研究所就讀;更有畢業生通過新加坡一間科技公司層層的英語面試,優遊於全英語溝通的工作環境中負責大數據工作,連學程的老師都笑稱:「他的薪水都比我還要高了!」

升學、就業 大一英文不夠用

如此奪目的辦學成果,早已在這所大學的學生口耳間相傳開來。它,是中正大學語言中心,在資源相對匱乏的嘉義地區,默默地為英語教學努力耕耘著。

究竟應外學程和一般的英語學程有什麼不同?對於這個問題,中正大學語言中心副教授林麗菊強調:「我們希望的,是讓學生成為英語的使用者(English user), 而非學習者(English learner)。」

林麗菊回想十年前創設學程的動機,是當時和現任語言中心講師的楊岳龍,兩人都有在國外接受教育的經驗,因此對台灣英語教育問題感觸尤深。

「一般大學英文只開到大一,對於學生未來就業或念研究所需要的英文,完全不夠用。」林麗菊說。

著眼於「學生需要學什麼樣的英文」,促成應外學程以務實為導向的課程特色。

「我們會將課程分級、分屬性。」林麗菊進一步說明,分級除了讓老師能夠因材施教,課程活動上,學生需要分組完成任務,程度相近的學生彼此間也有較多練習英語的機會。

至於分屬性,則是將課程分類為學術英文、職場英文兩種。「以學術溝通課為例,學生在國外念研究所需要和其他同學討論時,怎麼有禮貌地反駁對方意見很重要。」

楊岳龍舉例, 在陳述自己意見前, 可以先說「I can see your point」表示認同,後面再加上原因、想法。

曾修過「英文筆記與發表技巧」課的呂韋德也分享,這門課讓他受益良多,例如在課堂報告一開始應簡單自我介紹,再說明報告主題、聽眾提問方式等。今(2018)年剛畢業的他,已錄取德國漢堡工業大學的雙碩士學位研究所,並於9月展開盼望已久的留學夢。

學習動機強烈 多益大躍進

經過應外學程的洗禮而具備升學、就業所需英語力的學生,呂韋德不是唯一的例子。

大一就立志成為機師的許碩哲,因為一趟歐洲之旅,發現自己與外國人互動會聽不懂、也不敢說的經驗衝擊,令他決心加強自己的語言能力。

最讓許碩哲印象深刻的,是要學生分析TED Talk影片的「英文筆記與發表技巧」課。「當時,每個禮拜至少要花五、六個小時在做那份作業。」除了不可看字幕、得聽懂講者的內容,老師還要求他們分析演說的結構,比如講者利用什麼技巧開場,中間的論述舉了哪些佐證等等。

雖然很辛苦、也不乏抱怨,但經過一次次的練習,許碩哲明顯感覺到自己對於聽懂影片內容愈來愈得心應手。「這件事也讓我明白『耐心』很重要,英文能力需要時間累積,多練習自然會看到成長。」這樣的成長,便直接反映在他進步超過350分的TOEIC成績上。

「學生進步明顯,也跟他們的目標明確、學習動機強烈有關。」林麗菊觀察,當學生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會更加認真投入其中,自然進步得快。對於學生的進步,楊岳龍更是有感而發:「以發表課來說,很多學生起初要以英文發表一分鐘的演說都很難;但到了期末,甚至給他們三分鐘也不夠用。」

要教給學生用得上的英文,老師們在備課上就得花費更多心力。「英文的使用是與時俱進的,許多新的科技、資訊都必須以英文汲取。」林麗菊舉例,自己使用的教材三年一換,意味著每隔幾年就會重新備課一次。

楊岳龍則表示,在指導學術英文課程時,「學術上專業領域的知識內容,我也必須要懂,才能回答學生的問題。」因此他也花費大量時間,鑽研商學、經濟學、醫學等領域的知識。

師生相互努力的結果,造就學生的亮眼成就。林麗菊很有信心地表示:「從應外學程畢業的學生,不論到國外升學、就業,表現都不成問題!」未來,她希望將應外學程的教學模式推廣到更多學校,甚至向國、高中扎根,讓更多台灣學子成為英語的使用者。

如何申請應外學程,打造升學、就業即戰力?
外學程申請及課程內容簡易說明
參加學生:中正大學學生,大學部、研究所皆可
申請期間:每年5月、12月
學程課程:讀寫整合、實用聽力、商務溝通、筆記與發表技巧、學術溝通等
(整理/陳胤祖)

文/陳胤祖

《 English OK 中學英閱誌 》第12期
各大通路、誠品書店、博客來同步販售中!
期刊訂閱 》優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