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美國拜師學藝 台灣女孩走上食物造型師之路!

你聽過「食物造型師」嗎?這個在台灣仍十分少見的職稱,英文稱為「Food Stylist」,在國外可是相對常見的一份工作。不過,人需要造型,食物為什麼也要造型呢?事實上,零食包裝上的照片、電視食品廣告裡的食物擺設、電影當中任何出現食物的場景,都必須經過食物造型師的設計。

目前,台灣市場對食物造型師的需求還很少。然而有一位女孩,因為一心想從事食物造型師的工作,26歲時便毅然決然飛往美國電影產業的重鎮──洛杉磯,一邊接受廚藝學校的訓練,一邊以無薪實習的方式,跟著幾位資深的食物造型師「拜師學藝」。

食物造型師不僅要會各式料理,也得兼具影像色彩、構圖的美感。(照片提供/李宛蓉)

她叫李宛蓉,更為人所熟悉的是英文名Anna Lee。台藝大電影系畢業的她,在轉赴美國發展前,曾在李安執導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擔任美術協調。從小就愛下廚的李宛蓉,還特別向劇組請求在旁觀摩有食物場景的橋段。後來,有次翻閱資深電影人兼廚師蕭維政的食譜,她才偶然發現了「食品美術」(Food Art director)這門行業,正式走上食物造型師的道路。

瀏覽各國網站 累積廚藝能量

聊起她的工作內容,李宛蓉像是早已回答過許多遍一樣,熟練地解釋:「以電影產業來說,接到一個案子時,會先設定好年代、地區和場景。」接著,她必須進一步研究這個設定應該出現哪些食物、外觀長什麼樣子,都確定好以後,再大量製作。

「簡單來說,就是把同一道菜複製成幾十份一模一樣的出來。」因為在開拍現場,一旦導演喊卡,她必須馬上將吃過的食物替換成新的,演員才能重新再拍一次。

「有些演員對於吃下肚的東西很講究,像是要求無麩質,或者食材盡量得是有機的。」面對各式各樣的背景設定,她認為「自學」是從事這份工作必備的能力。「因為你無法一開始就會做所有的料理,得靠不斷研究、學習和實際嘗試。」她舉例,每個案子要求的食物不同,烘焙類、日式拉麵、義大利麵⋯⋯等等,甚至是一種叫作「Arepa」的哥倫比亞麵包,都要懂得怎麼做出來。

除此,許多料理必須透過瀏覽英文內容網站,才能進一步瞭解製作的細節和竅門。「要研究怎麼把一道異國料理做得道地,英文還是獲取資訊最方便的語言。」李宛蓉更強調,拜訪愈多國外網站、認識愈多不同菜系的料理風格,對於一位食物造型師來說,是無可取代的「彈藥」;眼界愈是寬廣,愈能輕鬆駕馭各種客戶的需求。

強調沉著力 應變劇組需求

要能持續補充彈藥,李宛蓉認為英文能力幫助很大。她回憶起小時候上補習班,毫不畏懼與外師互動的樣子。「當時覺得金髮碧眼的外國人很特別,會想了解他到底來自什麼地方。」那時領悟到,只要學好英語,就能開啟對話、進一步認識彼此,甚至是認識這整個世界。

目前已在好萊塢發展七、八年的李宛蓉,想到初來乍到的自己,也不是一路順遂。「剛開始上廚藝學校時,很多英文指令聽不懂,比如boiling(煮沸)、simmering(慢火煨煮)、poaching(水煮),意思雖然很像,但操作手法就略有不同。」

而有的食材在台灣非常罕見,剛接觸時可能會聽不懂、或不知道如何用英文表達,像是國外食材常有的櫛瓜,英文要念zucchini。「這時候就得花時間,多吃、多看、多學習。」李宛蓉分享自己習慣跑各種餐廳、盡量嘗試沒吃過的食物,藉此認識更多陌生料理。

即使到現在已有穩定案源,李宛蓉的工作依然充滿挑戰性,要能勝任食物造型師,考驗的是沉著力和隨機應變力。她笑著說,不久前接到一部間諜大鬧婚禮現場的劇本,原先以為只要準備好漂亮的婚禮蛋糕就好,但沒想到花費整整三天精心製作的蛋糕送到片場時,劇組卻希望蛋糕中空,才方便將炸彈埋在裡頭。

「對於這樣的要求,有的人會難以接受、甚至執行不下去。」不過,當下的李宛蓉展現專業態度,處變不驚的她一心想著如何完成任務,最後決定將蛋糕切開、挖空,再重新刷上糖霜,危機才解除。

李宛蓉認為,隨著Instagram、Pinterest等影像數位媒體的蓬勃發展,商品愈來愈仰賴影像宣傳、行銷,未來市場對食物造型師的需求將會逐漸增加。她建議,若對食物造型師的工作有興趣,除了要會煮菜,平常不妨多看平面、影視影像,培養對顏色和構圖的敏銳度。

「更重要的是心胸要開放,多和外國人交朋友,不但幫助訓練英語力,同時也是在拓展自己的視野,終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的高度跟別人不一樣!」

About李宛蓉(Anna Lee)
出生:1985年
現職:食物造型師(Food Stylist)
經歷:客戶包括電影《丘奇先生》(Mr. Church)、食品大廠雀巢、李錦記;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美術協調
學歷:洛杉磯貿易技術學院(Los Angeles Trade Technical College)專業烘焙科、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
英語程度:TOEFL iBT 91分

文/陳胤祖

延伸閱讀》高中休學一年赴美交換 回國依舊考上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