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子化的衝擊下,台灣有許多大學面臨轉型或退場的危機,而三年前的興國管理學院(中信金融管理學院的前身)也曾面臨退場的局面,但在校長施光訓的帶領下,現在的中信金融管理學院已經連續3年達成註冊率100%的佳績。本刊專訪施光訓校長,看他是如何將企業資源引進大學,為學校及學生找到新的出路?
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ning.(在每一次的低潮之後,總會帶來新的契機。)」這句著名的西洋諺語,用來形容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校長施光訓的治學之路,可說是極為貼切。
2015年,施光訓說服中信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辜仲諒,宣布子公司台灣彩券公司捐贈三億元給被教育部列管重點輔導退場的台南興國管理學院,並改名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在施光訓手上,這所曾是吊車尾的學校搖身一變,成了訓練一流金融學子的搖籃,不僅讓該校首屆招生時,成績達國立大學錄取標準的學生超過四成,原本空蕩蕩的校區更是處處充斥著學子笑聲。
契機1,不選國立選私大
有別於一般校長給人充滿距離感的刻板印象,眼前這位畢業於美國佛州諾瓦大學財務金融所的六年級生校長說:「我很敬畏當時的大學商學校長Randolph Randy Pohlman,他很會做生意,把學校著名的商學院行銷到全美國。」在其影響下,施光訓認為一位管理博士除了做好研究,也必須是好的高階主管,這樣的思維讓他後來成為讓瀕臨退場學校翻身的推手。
總是逆勢而行,是他年輕坐大位的關鍵。攤開他的職涯階梯,不同於一路學術起家的校長,投入學術圈前,他曾在券商當了五年分析師。這份經歷養就了他的管理決策風格,在於快速決定的同時,也具備風險控管的能耐。
「說一千次,不如做一次;想得越久,反而風險更大。」他自剖,如同股市操作要將效益放到最大,遇到事情要快速決定、行動,隨時調整然後找到方向,「只要軌道正確,機會自然來;就算輸,也能從輸的過程中學習到經驗。」
以他出國深造取得博士學位後回國求職為例,當大家都擠破頭搶進國立大學,當時32歲的他卻選擇逆勢而行,到私立文化大學任職。看在別人眼中是大膽作為,但如同過去他當分析師一樣,如此抉擇是經過層層的分析。
他開啟腦中的計算機制:國立大學層級制度多,變革不容易,年輕教授發展空間較少;而私立大學待遇差不多,但如果有心要做事,能改變的彈性反而大,「就像打彈珠台,不知道進入哪個洞,但只要主宰了方向,就不要限制自己的發展。」最後,他決定接下學生數前三大的文化大學教職,同時很早就發現自己屬於擅長管理學校型的教授,便決定走上這條路。
他開始能力盤點。學術上,他跟自己競爭,曾是商學院論文發表數第一名,年輕加上勇於勝任各種職缺,一路從財金系教授、系主任,慢慢地從系跨到院,再到校級行政主管職,包括教務長、國際長,各種類型的職務都做過。最忙碌時,甚至曾經兼任五份工作只領一份薪水。
「走行政管理的路其實比較有把握,因為(願意嘗試各種行政的教授)比例不到10%,但學術上也要表現一流,證明自己的實力。」他也直言,「既然人家有機會讓你試,為什麼不去試試看?而且我在業界待過,(身兼五職)這點累不算什麼,隨時補位很重要。」這段過程中,當然也會遇到雜音,說他不做學術研究,但數字證明一切,他曾是文化大學商學院論文發表數第一名的教授,施光訓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研究實力。
雜音,只是工作片刻的呼嘯聲,他聽聽就過去,但施光訓會主動跟隸屬主管溝通,減少不必要的誤會;而他也提醒「情報力」掌握的重要性,因為在學術圈中,每人都專注在自己領域,但他喜歡與人說話,在應對進退上,用心記住每個人曾說的話,「學校大,橫跨老中青,學會『讀人』絕對不遜於從書中得到學問。」他心有所感地說。
財經學術之外,他也博覽群書和雜史,光是曾國藩所撰寫著名的識人之書《冰鑑》,他就擁有五種不同的版本。不管是做人或看書,都在不知不覺中成了他管理學校行政的養分,而早年分析師的歷練則是他行動前進行系統性分類的基樁。
契機2,南下稻江當校長
累積一身治學本領,但沒有待過「試驗區」,就無法在「深水區」中較勁。一如以往,他選擇最難走的路,再度逆勢而行,南下到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出任校長一職。這時的稻江雖然談不上是燙手山芋,但也絕非容易解決的課題。
「在文化大學無法建立『試驗區』,但南部學校是受到少子化衝擊最大的區域,耕耘起來最辛苦、但收穫卻是最豐碩的。」施光訓坦言,這樣的決定也是經過盤算的。
第一步,從數字分析,他發現雖然夾雜在眾大學中,稻江的定位不明,但可以利用建教合作的方式來做出學校的市場區隔,「不要認知失焦,市場要聚焦。」面對「大學成了就業訓練所」的疑慮,施光訓回答得很坦然。
他在沒資源的環境當中創造資源,三年校長生涯,繳出的成績單是該校的研究所招生率百分百、學生數成長六成,讓稻江脫離退場危險指標;那時的他有兩個孩子,其中一個讀國中、另一個在上幼稚園,他則是在嘉義過著「校長兼撞鐘」的忙碌日子。
契機3,打造中信金融管理學院
一千多天的校長生涯奠基了他勇於走向「深水區」的能耐。這一次,他接手的是被教育部列管為重點輔導退場、同時爆發教職員私賣學籍事件的興國管理學院校長一職。
為什麼敢接?「還是有機會的。」儘管後來常被質疑「把學校賣給財團」,但一如以往,困難點早在他腦中運算過了,「只有企業救得起這間學校。」他將企業資源引進大學,主攻培養金融人才。
辦學宗旨改以「培育國際金融家」為目標,新設財務金融、財經法律及企業管理等三科系,各收50名學生,採單獨招生,並成立兩項獎助學金,名額將近75名;而原有的模特兒系、珠寶系、房地產經營學系等非金融科系全部停招,讓招生市場先聚焦。
在中信金控的挹注下,學校可以不必擔心資金調度、全心投入辦學;同時又有現成的金控CEO講座及長春藤名師授課、提供學生海外進修強化國際化能力,加上金融集團提供廣布全球的職場實習場地,對於學生和企業來說,無疑都是處雙贏局面,也再次證明施光訓的縝密精算下,管理策略總能為學校及學生找到與眾不同的新路。
About 施光訓
現職:中信金融管理學院校長
經歷: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校長、中央警察大學刑事研究所兼任教授、國立台北大學財金系兼任教授、中國文化大學教務長、國際長、財金系所主任、專任教授
學歷:美國佛州諾瓦大學財務金融所博士、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財金研究所碩士、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食品加工系學士
文/黃卡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