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 not當座右銘 他走出舒適圈獲美國交換機會

保有積極嘗試的心態讓林杰為體驗了許多出發前不曾想過的事,比如在Las Vegas搭直升機。(照片提供/林杰為)

對桃園壽山高中三年級的林杰為而言,英語不是學校課堂的要求,而是讓他多一種可以了解世界的語言。不僅在高中時就爭取到美國的交換學生機會,也讓他立下到海外就讀研究所的未來目標。

旅遊糗事引發學習動機 赴美讀高中

林杰為精進英語的契機是一次國中時在日本旅遊時的購物經驗,他說當初在百貨公司想問產品資訊,因為太過緊張,才剛說出「Can you speak English?」櫃姐立刻流利回覆「Yes, what can I help you?」他頓時腦海中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如何以英語描述自己的需求,只能尷尬地回應「Nothing」。

即使他成績不錯、會考英語科也得到B++,但是「那次經驗讓我發現,我不會用英語溝通。」因此他下定決心參加交換學生,製造加強英語的機會。

交換目的之一是精進英語,林杰為就以美國為第一志願,開始有計畫地勤練英語口說,一周兩天找英文母語家教練習對話。他和家教聊日常瑣事,模擬練習到美國之後的常見話題,讓他的英語能力從TOEFL ITP測驗成績390進步到420分、通過扶輪社D3501交換生計畫的門檻。

林杰為展開美國高中生活的第一個關卡是社交。他在美國就讀的學校學生組成多元,身為亞洲人的他儘管不突兀,但仍要努力找同學攀談,才有機會拓展社交圈。「不管語言能力怎樣,儘管開口就對了。」比如談籃球等高中生熱門話題,同時也加入羽球隊,在兩個月內適應新生活,建立日常生活溝通的英語能力。

「我把『Why not?』當成座右銘」,跟著當地朋友旅遊、嘗試新東西,玩衝浪,到Las Vegas時還跟朋友一家人搭直升機。林杰為說,「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碰上一輩子難得一次的機會啊,就要好好抓住。」

美國生活第二關,則是選課。林杰為在台灣讀的是一般公立高中,不過到美國當然都是用英語上課,雖然在台灣已經學過物理和數學的基礎知識,但在美國上課,反而還要先學對應的英文和怎麼寫常出現簡答題的考卷。

林杰為也發現,美國的授課方式與台灣很不一樣。在美國上課,老師會開放學生問答,「讓我感覺是『把東西丟給你,你不會再來問』。」回家作業一部分在學校就完成,方便老師掌握學生進度。平時不只有考試,還有許多小組報告要完成,時時鼓勵學生討論、分析題目,並產出自己的看法。

我希望能前往美國就讀電機領域的研究所,活用英語能力和交換經驗,到海外發展。

課堂學習積極發言 受老師肯定

林杰為和許多台灣學生相同,一開始完全不習慣在課堂中發言,老師提出問題也不敢回答。不過他一邊觀察當地學生的作風一邊適應,上課兩個月後,就敢在較有把握的學科課程中,舉手發問並與老師對話,也改變了老師對他的態度。「物理老師甚至問我下學期要不要去程度比較高進階班」,可惜那時美國的疫情狀況不太好,只好提前離開。

在美國上課帶給林杰為的另一個轉變,是英語口條與簡報台風。他選修的經濟學每兩個星期就要做一次小組口頭報告,一開始完全聽不懂也跟不上同學在說什麼,但到學期結束時已經能輕鬆上台,台風穩定自信,英語對話也愈發流利。

「在美國我練習的是口說和聽力,跟台灣學科考單字文法沒有太大關連。」林杰為轉而追蹤Newsdaily HK等英文IG帳號、每天看英文文章、使接觸英語成為生活習慣,高三考取TOEIC Listening and Reading Test 825分的成績。

短短七個月的美國之旅,林杰為自覺收穫最大的不是語言能力,而是拓展生活體驗。「我接觸到到很多美國同齡者不同的開放思想,經歷過後看待事情的眼光會不一樣。」校園生活帶來的同儕刺激,獨自在外感受到的思鄉與低潮,或者相對成長的獨立生活能力,都是遠比精進英文還要珍貴的收穫。

林杰為建議在接觸英語時,「不要把它當成一門課業,而是生活上的習慣。」不需要規定自己每天一定要背完多少單字,而是將生活的一部分轉換成英語。他也建議想到海外交換,在出發前就要建立心態,「『交換』就代表你不會待在舒適圈裡,遇到的各種情況,不是每個人都該幫你扛。」所以要學會自己負責處理,也要感恩幫你的人。

林杰為因一次購物失利的經驗,決定報名交換生計畫,練習英語溝通。(照片提供/林杰為)

About 林杰為
出生:2002年
學校:桃園壽山高中三年級
英文程度:TOEIC (L&R) 825分、TOEFL ITP 420 分
會考英語科成績:B++

林杰為的英語學習私房祕訣
工具:追蹤zzz.english、Newsdaily HK等IG帳號
技巧:隨著IG帳號更新頻率,接觸英語新知與單字
時間安排:活用零碎時間,結合休閒興趣,將英語納入生活

文/謝維容

延伸閱讀》瘋足球迷賽車 從影片汲取英文養分從影片汲取英文養分 
想瞭解更多英文學習資訊,歡迎加入EnglishOK 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