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師大經濟學/從時事培養分析能力 發展自我經濟思維

大學多為跑班制,先修課程有助於學生提早適應團隊合作與發言。(照片提供/楊智元)

學生進入高中學習,有既定課表與教科書,按表操課即能跟上進度。但在大學,學海無涯,同一門學科不同老師慣用不同教科書,也常下放學習主導權給學生吸收補充教材,學生不能只按照老師指導學習。從高中畢業後僅經過一個暑假,大學新鮮人真的能快速轉換學習方式、跟上大學課業嗎?

臺灣師範大學為提供全台學生學習新選擇,加入中央大學主辦的全國大學先修課程暨認證資訊平台,從2017年開始提供微積分等課程,並在2018年新增經濟學等人文學科課程,供準大一生與高中生修課。

其中台師大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助理教授楊智元開設的「經濟學」開放高中生與準大一生報名,學生不僅能在課程中學習經濟學知識與思維,也能以此熟悉學習方式,為大學生活超前部署。

銜接高中學習 先修適應上課模式

經濟學是許多人文科學類組大學生的一年級必修課程,也是高中公民課程的一大主題。高中課本的內容如需求與供給等經典理論,有不少單元與大學重疊,比起其他大一必修課程相對適合先修。楊智元就發現,在高中生與準大一生混合的先修課班級中,每年約有四成的學生為高中生,多能跟上課程進度,並提早適應大學的修課方式。

由於修課完成會取得證明、學生能因此向大學認證學分,課程內容不會因為有高中生參與就調降難度。「上過這門課,我希望引起學生對經濟學的興趣,並能了解到世界上有一派人士使用這種想法去解釋市場現象。之後如果學生看到媒體報導相關的時事,也能自行思考媒體對現象的解讀方式對不對,培養自己的經濟思維。」楊智元表示。

不過他發現比起更深入的學習內容,授課與學習方式的差異,是更有待學生克服的課題。楊智元舉例,「最基本的差異比如課堂討論,大學和高中固定班及不同,你每堂課遇到的同學都不一樣,那上大學後就要習慣跟隔壁同學對話。」根據他帶領學生討論無條件基本工資等課堂活動的經驗,認為若學生願意開口、與同儕分享想法,學習將會更有趣,所學內容也會更深刻、更容易融會貫通。

另一個差異在於課程內容。高中課程有既定課綱,學生很容易找到教學範圍內的補充評量。但大學課程的授課內容、教材、考試方式多由教授自訂,等於學習沒有固定範圍,尤其經濟學能用於解釋種種社會現象,時時有新發現與理論,學生要習慣知識隨時有可能變動、學習要保持敏銳。

先修經濟學充實了我的暑假,更為大二的進階課程做鋪墊。
--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二年級 林家羽

發現學海無涯 建立自主學習習慣

「現在的大學學習模式是,學生若對主題感興趣,有很多管道如開放課程、線上資源等都能去加深加廣見聞,學生不會只從老師那邊學習知識。」楊智元解釋,高中生有班級導師制度,多能追蹤班上每位學生的學習情況,但大學高度仰賴學生的自主性,學生要主動補足自己的不足之處。升大學前修過經濟學現為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二年級的林家羽就認為,即使大學課程所學與高中有許多不同、要花點時間適應上課和考試模式,她把握下課時間向老師發問,學習反而更紮實。

林家羽還發現,開學前就先打下經濟學基礎,對她大二修習進階的個體經濟學等課程有許多幫助。「先修課取得學分,大一有額外時間修其他課程,大二面對比較繁重的必修時,也會因為有好基礎,學起來比較輕鬆。」且先修課程利用暑假空閒時間,使她能在考完大考後仍維持學習狀態,先適應上課方式後,更能無縫接軌大學新生活。

楊智元建議學生在上課前,先思考自己對經濟學是否有足夠興趣,並觀察生活中大小事做為課堂討論的素材。另外他曾收到學生的反饋,表示對於大學授課慣用的原文書需要點時間適應。其實大學有許多課程不只使用英文教材,也常用到英文專有名詞,因此也可先預備流利的英語能力。

不過有些學生的修課動機不完全是為學習,是希望取得授課證明、作大學申請入學使用,對此楊智元其實不甚認同。透過先修課程取的學分不等於錄取保證,重要的是在課程中所建立的經濟學觀念,能否在升學時幫助自己展現就讀動機。「學習歷程的宗旨是學生要去反思自己從活動中學到什麼,不是準時出席活動、拿證書和老師合照而已。而是你來學習、了解經濟學的基本觀念,那可能之後申請入學面試,教授問你經濟學的問題,你不會一發言就讓教授覺得你不懂、沒做準備。」

經濟學
開課學校:臺灣師範大學
授課老師: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助理教授楊智元
授課特色:
◆ 介紹經濟學理與知識、經濟名詞、概念與論點。
◆ 建構個人經濟思維,嘗試以經濟學角度看待社會現象。
◆ 搭配討論經濟時事,培養學生自學與判斷的能力。
授課方式:實體授課

這堂課大家都在開:
◆ 清華大學/經濟學原理
◆ 中央大學/經濟學
◆ 臺灣大學/經濟學原理與實習

文/謝維容

《 English OK 中學英閱誌 》第26期
各大通路、誠品書店、博客來同步販售中!
期刊訂閱 » 優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