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五校與大學合作開課,培養學生故事行銷、設計商品的跨域軟實力

張麗華希望學生透過這堂課,能培養出帶著走的創意思維。(攝影/王彤方)

「推出調理包版本,讓顧客可以帶回家烹調」、「以手工與有機作為賣點」……成功高中的教室裡,來自北一女中、建國中學、師大附中、中山女高、成功高中的30位學生,正在模擬餐廳的故事行銷,熱烈的討論聲此起彼落,這正是五校聯盟微課程「認識文化創意產業與體驗經濟」。

五校聯盟,為基北區前三志願五所高中組成的策略聯盟,與多所大學合作,由大學教授開設30門涵蓋藝術、生醫、資訊等多元領域的微課程,一連六周、於星期三下午的「彈性學習」時段跨校開課,讓五校學生同步體驗優秀師資,共享教育資源,提早探索多元學涯。

「認識文化創意產業與體驗經濟」授課教師為現任輔仁大學商管學程兼任教師張麗華,她認為,文化創意產業與傳統學科不同,高中生平時缺少接觸機會。開設這堂課的目的,不在於完整理論學習,而是要讓學生產生興趣,了解什麼是文化創意、什麼是體驗經濟,並讓學生透過實作,如自行設計商品、故事行銷,轉化成帶著走的能力。

生活化產業案例 引導創意思考

張麗華沒有在第一堂課就先解釋「文化創意與體驗經濟」的定義,而是用曾親自造訪的文創案例引導。她以荷蘭三大特色據點為例,保持傳統的羊角村、傳統創新的茲沃勒,以及破壞創新的鹿特丹車站,透過展示親自拍攝的照片,跟學生互動討論案例的優勢、弱勢、機會,生活化教材讓學生更快進入狀況。

她接著將產業代入其中,告訴學生,產業一定要有金錢流動,沒有商業活動、沒有提供就業機會都不算產業,更別說後續品牌、故事行銷。一開始學生認為的文化創意產業,多為設計商品等較狹隘的定義,透過案例解釋後,學生才恍然大悟。

三個小時的課程中,張麗華說的少、學生討論的多,「老師的角色是提供平台,而不是老師講、學生聽,灌輸式教法已經不合時宜。」她堅信,只要觸發興趣,學生就會主動學習。

學生化身行銷專員,上台發表文創商品的設計理念與行銷手法。(照片提供/張麗華)

分組激盪實作 引發學生多元興趣

課程將五校學生打散分組,提供許多討論、交流及發表的機會,激盪出學生不同的想法與觀點。在對文化創意產業有了基礎認識後,張麗華開始提供更多的反思與實作機會。

她讓各組設計文創商品,學生提出天馬行空的點子,設定行銷對象,訂定價格,並決定創意亮點。接著各組以行銷員的角色上台發表,想辦法讓他人對商品產生興趣。北一女中學生邱品妍認為,透過同學的提問,能激發更多設計上的巧思,與發展的可能性。

「好的文創案例,背後有著好的故事行銷」,在體驗設計過程後,張麗華為了讓學生更了解產業運作,她設定情境,請學生幫老王的牛肉麵店編寫動人故事,讓生意好起來。有了目標與期待,學生負責思考故事的起承轉合,投入度非常高。師大附中學生劉丞恩分享,在一次次與同學的腦力激盪中更增加自己的能力。

張麗華強調,討論的好處是合作學習,拓寬學習空間,老師不只有一個,同儕之間也互為學習對象。不用老師的心態來看學生,而用學生視角來發現時,課程就會比較有趣,也更能引發學生的興趣。

談起課程設計理念,張麗華想透過這堂課提供舞台,期望學生能對文化創意產業與體驗經濟產生興趣,並內化、理解。「微課程最大的精神,是讓學生自主去選這堂課,決定權在於學生。透過課程引起興趣的話,未來就多一種方向。」成功高中學生潘奇諺也回饋,微課程能讓來自不同高中的組員一起腦力激盪,探索對於全新領域的興趣。

上了大學後才有文化創意產業相關課程可以選修,因此對高中生來說非常陌生。中山女中學生何彥璇表示,透過這堂課,「文創這個詞的具體輪廓漸漸浮現」,老師精選的生活化案例與實作參與,讓她感受文創的貼近,不再是固化的刻板印象。師大附中學生李康碩則說,這個課程讓他了解到為什麼要「文創」,對產業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

張麗華期望,這堂微課程能提升學生的多元觀點,不讓腦袋被學科僵化,並理解文創軟實力的重要性。她也統整出文創產業範疇的工作,提供學生未來選擇系所方向,做到真正的探索興趣、自主學習。

課程小檔案
課程名稱:認識文化創意產業與體驗經濟
開課學校:五校聯盟
授課老師:輔仁大學商管學程兼任教師張麗華
對應學群:文史哲學群
能力培養:創意思考、全球學習、互動溝通
評量方式:分組合作、課堂報告
課綱核心素養: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
我在這堂課學到:設計商品,故事行銷的策略及方向。

文/王彤方

延伸閱讀》打造個人化課表達成自主學習,多元選修展現你的亮點
想瞭解更多英文學習資訊,歡迎加入EnglishOK 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