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交通大學於1996年成立生命科學系,有豐富多元的生物醫藥(以下簡稱生醫)課程。由於生命科學的學習領域廣泛,不少學生習得基本生醫知識後,想轉往藥學、護理等更專業的領域,或想取得物理治療、醫事檢驗等執照,但因缺乏專業基礎,而在發展時出現障礙。
生命科學系發現學生的需求後,了解就算想鼓勵學生跨領域發展,還需先培育基本專業能力。因此重新整合全校的教學資源,設立學士班大一大二不分系(以下簡稱陽明交大不分系),開啟台灣生醫教育新篇章。
兩年打基礎 適應專業課程
陽明交大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所長、同時也是陽明交大不分系系主任林照雄開宗明義地說,雖然到三年級才會分流,但這之前的兩年也有一定學習進度要完成。「我們的目的不是延後分流,而是先培養學生具備一定基礎後,再分流。」
林照雄解釋,具備單一專業的專才、有全方位技能的通才都不是他們的目標,「我們想要培養具備雙重專業的人才。」因此課程設計著重生醫知識、職業應用與跨領域能力。學生大一時先學習生命科學、化學、微積分等基礎,大二再學有機化學、細胞等更專精的內容,為分流做準備。除了醫學系、牙醫系等部分系所,學生能分流至生科、醫工、物治、光電奈米等七學系與一學程。
陽明交大也希望學生能將所學投入所用,觀察到工程科技是生醫領域的發展趨勢後,也安排計算機概論、演算法等必修課,並加入專題報告的實作環節,培養學生得以銜接生物醫學工程系、醫學生物技術暨檢驗學系等理工領域的程式與數據分析能力。
為培育學生的跨領域技能,陽明交大不分系要求教學時須強調不同課程之間的關聯,比如微積分如何應用在生物化學、細胞等科目。「不管從事哪門產業,跨領域與資訊的重要性都將無可避免。」林照雄認為,學生頻繁接觸各種背景的教師、同學,以及跨領域知識,養成的應變能力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資產。
系友邱暄雅就發現,不分系的學生比較敢嘗試。她在研究所實驗室內見過資訊背景與生物背景的同學,在選擇研究題目上,資訊背景的同學就因生物知識薄弱,而不太願意做相關題目。反觀她因兩者能力兼備,就能完成更深入的主題。
掌握三大面向的基礎能力後,陽明交大不分系會邀請各系老師辦理學系參觀活動,增加學生對各學系內容與未來發展的理解。此外陽明交大不分系邀請全校各系與研究所的教師成為不分系的導師,等於學生在同一系所內就能接觸不同領域的師資。
以外籍生建立國際環境
陽明交大也強調跨國,每年提供全球上百間姐妹校的交換機會,林照雄認為交換帶給學生的收穫不僅是語言能力的增長,更重要的是刺激。「看對方如何做實驗,學他的做事邏輯,感受不同的刺激,才是出國的重點。」
陽明交大每年皆招收陸生、僑生及外籍生,年年增加名額。現在陽明交大不分系中就有來自中美洲、馬來西亞、日本等國的外籍生,而有外籍生出現的課堂,自然用英語溝通,無形中替學生建立「要說英語」的環境。
為接軌國際,陽明交大鼓勵教師逐年增加英語授課的數量,去(2020)年更因防疫需要,課程轉為線上教學,許多教師重新設計並錄製非同步英語課程,疫情意外成為雙語教學的推手。
陽明交大不分系並不要求特別突出的學科成績,而是看重學生的自主判斷與邏輯思考能力。林照雄希望看到學生「有自己的想法,且能清楚表達」。陽明交大不分系也希望學生能夠主動吸收各種知識,並能從中歸納出自己的想法。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今周刊《2021前進大學》)
*註:2020年11月採訪時為陽明大學,2021年2月已與交通大學合併成為陽明交通大學。
文/謝維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