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學生需求 英語課應從生活面出發

初次見面, 常會問「Have you ever studied in a foreign country?」「What is your nickname?」「Do you have any interesting hobby?」「Do you…」等問題來破冰,藉機熟悉認識彼此。這對英語老師來說很簡單,很快就能跟對方打成一片;但接下來的問題就有思考空間了:「現在我們來想一想,這個活動可以怎麼應用在課堂上?」

ETS官方講師Trina Duke指出,英語教學應該要更連結生活溝通情境。(攝影/張淳育)

108課綱素養導向教學強調「學 了要能在周遭情境使用」,如何在課堂上教出符合生活應用面的英語力,是目前英語教學最需要克服的問題。為此,ETS臺灣區總代理忠欣公司今(2019)年3月特別舉辦全球首場多益普及英語測驗(TOEIC Bridge)官方師訓活動,邀請在多國主持過教師工作坊的Trina Duke,以及曾在美國、中國教授英文的Alyssa Francis 兩位ETS官方講師,帶領參加者一起思考如何針對真實情境用得到的英語力進行教學。

連結生活情境 用得到是關鍵

這包括學生目前在生活上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可能用得到的英語力,也包括學生未來上大學、在社會求職可能需要的英語力。所以如何從自身經驗觀察生活中的英語情境,如辨識街上英語招牌、看懂超商產品英語說明、跨境網購時詢問賣家問題,或是到國外自助旅行等,從聽說讀寫四面向,提供幫助學生解決生活相關問題的課程,就成了關鍵。

兩天的工作坊課程中,兩位講師透過活動示範與小組討論方式,幫助老師將上述的觀念逐一內化,並誕生出許多符合台灣情境的英語教學活動。比如初次見面的破冰活動,在一番討論後,就有老師認為,可以重新設計成符合學生聊天的話題,並根據學生程度提供例句或關鍵單字;也有老師認為透過這類問題進行簡易的閒聊,學生可以自然熟悉問句的文法結構。

又如工作坊中的「Gallery walk」活動,透過多張大型的空白看板,讓與會教師按閱讀、聽力、口說、寫作等主題,填下想要了解的內容。這既可讓講師用來了解台灣教師的教學需求,方便在工作坊期間回應相關的教學內容;同時也是一場示範教學,讓台灣教師一同思考、討論如何在學期初期利用這樣的活動,了解學生想學什麼、對哪個學習主題感興趣。

透過腦力激盪,許多教師也分享了自己聽過或操作過的生活情境英語活動。比如可以嘗試讓學生以英語設計台灣美食的叫賣活動;或是把英語歌詞變成一顆一顆的扭蛋,學生可先按照自己的推測排出歌詞順序,再根據實際聽到的歌聲重新調整順序;或者也可讓學生規畫「家鄉一日遊」,假設招待外國朋友在家鄉遊玩一天,讓學生自行構思行程計畫表,並可從中認識台灣小吃的英語說法。

為連結強調生活應用的課程內容,兩位講師也提出「為學習而評量」(Assessment for Learning)的概念,認為除了根據真實情境設計課堂任務活動,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下的英語溝通能力之外,另一方面也要安排「能夠檢測生活英語力」的評量,藉由評量找出學生的學習強弱項,更能有效提升學生英語文能力。

而為測量初階及中階程度學習者的英文溝通能力,題型包含日常生活各式情境問題的TOEIC Bridge,就很適合作為英語教師在日常小考與段考之外,在學期初及學期結束後,以前測、後測方式檢測學生英語學習進步成效,讓教師檢視現行教學方式的工具。

課程設計重視需求分析

兩天的學習下,台中東華國中的相美戎認為自己從中學到很多,「講師強調課程應該與現實所需連結,這方面確實可以和108課綱做對照。」政大附中的張秀帆則發現,台灣一般的教案設計較少在意學生的學習起始點,但工作坊設定的格式中,在需求分析項目上有「Can do」和「Cannot do」的欄位,顯見ETS講師在設計教案時對需求分析的重視。

難得有美國測驗機構講師來台分享,現場除了英語老師參加之外,更有一位基隆碇內國中的數學老師劉一敏也在其中,她目前借調到基隆市教育處,負責基隆市的國際教育規畫,特別來了解外國學者的教學方式作為研究參考。她發現,外國老師比較會以鼓勵的方式正面提供回饋,相較台灣傳統的教育就比較注意學生的錯誤,值得做為未來推動雙語教育的參考。

文/張淳育

《 English OK 中學英閱誌 》第15期
各大通路、誠品書店、博客來同步販售中!
期刊訂閱 » 優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