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高中的英文課可以不再是背單字,而是教你怎麼當個背包客、規畫一趟異國之旅?或者,不再是學文法,而是認識世界各國的道地料理和美食,甚至學會看懂英文食譜?
這樣聽似活潑有趣的課程內容設計,就實現在全台45所高中優質化前導學校之一的台北市大直高中。
這堂名為「From Home to Abroad」的多元選修課,由林韻筑、嚴紫瑜、鍾震三位英文科老師擔綱,試圖讓學生理解英文不只是教室內、課本上的知識,更是能夠活用在日常生活當中的工具。
「這門課分成兩個主題:旅遊和美食。」林韻筑回想這門課的誕生,是出自於同校英文科老師趙琪芬的發想,「那時候,她希望開一門很生活化的英文課,讓學生可以真的『使用』英文。」旅遊和美食,便成為最佳的切入點。
使用英文》這門課讓我學到更多替換字
修課學生不僅會認識到許多國家的美食,過程中也會因此理解到當地的地理、風俗文化等。「例如冰島人會食用『麋鹿頭』,整顆頭就擺在超市賣,這樣的食物就和當地的氣候、物種有關。」負責美食課程設計的林韻筑說。
不只認識美食,更要看懂怎麼製作美食、鑑賞美食。為此,林韻筑引導學生閱讀英文食譜並形容食物的味道、口感,目前就讀大直高中二年級的潘思瑜就分享:「以前形容食物好吃,只知道用“delicious”(美味的),這門課讓我學到更多替換字,像是可以用“palatable”(可口的)來形容。」
此外,學生還必須以小組為單位,向其他同學介紹跨文化美食,除了學習蒐集和閱讀英文資料,也得透過英文呈現簡報及口頭報告。林韻筑表示,這門多元選修課的設計,不僅訓練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更培養他們跨文化素養、團隊合作的能力;而找資料的過程,也提升了他們的科技素養。
嚴紫瑜和鍾震則輪流負責旅遊的部分,課程目標在於帶領學生學會設計一份「旅行計畫」。在開始規畫旅行計畫前,老師會先介紹幾個可利用、參考的網站,例如交通訂票、訂房、景點介紹網站等等,「接著我們會規定這趟旅行的天數和預算,學生必須想辦法在範圍內安排好。」嚴紫瑜補充。
不只念課本》小組討論成果令人驚豔
經過一段時間的引導,到了期末發表成果時,學生往往會有出人意表的表現。令嚴紫瑜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位學生利用14張投影片呈現兩周的旅遊規畫,「一張等於一天,他甚至詳細列出要住哪裡、去哪些景點、為什麼值得去、要搭什麼交通工具、會花多少時間和花費等等。」
換句話說,帶著這份旅行計畫,學生就能當起背包客、獨自前往國外旅遊了。為了使課程更豐富活潑,鍾震還加入了辯論活動,讓學生針對旅遊相關議題進行辯論。他分享,雖然高一學生看事情的角度可能較不多元,然而當拋出一個議題,「經過小組討論,他們的回答往往令人驚豔。」
例如,泰國有些地區會訓練猴子表演來取悅觀光客,而引發道德議題。若要維持生計,學生能否想出更好的辦法?學生的答案是:建立就業輔導機制,培養這些人的第二專長。「他們看事情已經能夠想到社會體制、福利制度的層次。」鍾震說。
不過,鍾震也坦言,因為多元選修課是按照學生的志願序決定能否修課,這樣的選課模式也產生相應的問題,學生組成多元就是一例。「一來是學生多來自不同班級,同儕間會不熟悉。」林韻筑接著表示,這堂課也未必是學生最想上的一門,導致他們修課時學習動機較弱。
即使如此,檢視「From Home to Abroad」的期末意見回饋單,高達八成以上的學生表示自己在這門課當中,所學和成長非常多。同樣就讀二年級的賴薏惠便表示:「原來並不是只有透過英文教科書才能學英文,生活裡還有很多資源。」
她舉例,老師要求他們從CNN、BCC等網站蒐集新聞資料和閱讀的過程,以及上英文旅遊網站擬定計畫,這些「使用」英文的過程不僅讓他們知道還有哪些方法、管道,可以增進自己的英文能力,更是一般英文課不會有的練習機會。對此,潘思瑜下了最好的註解:「老師所做的,不是抓魚給我們吃,而是教我們怎麼釣魚。」
課程小檔案
課程名稱:From Home to Abroad
開課學校: 台北市立大直高中
授課老師: 林韻筑、嚴紫瑜、鍾震
適合對象: 高一學生
能力培養: 英文聽說讀寫、資料蒐集與整合、行
程安排與規畫、團隊合作等能力
評量方式: 課堂學習單、小組辯論、美食介紹、旅行計畫報告
整理/陳胤祖
文/陳胤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