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領域學院學生職涯不設限

這間教室沒有課桌椅、沒有講台,師生聚在明亮舒適的沙發區,將畫著想法的便利貼,一張張地貼在海報上歸納,討論如何設計高齡長輩適穿的服飾,氣氛熱烈。這裡是台北醫學大學(以下簡稱北醫大)跨領域學院,這群師生分別來自於北醫大各系及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他們從醫療、照護、人文關懷與時尚美學等角度發想,設計兼顧潮流和舒適的服裝;期末考則是邀請北醫展齡中心照料的阿公阿嬤穿上這些衣服,來場別開生面的時裝秀。

北醫大副校長吳介信期待跨領域學院聚集各系學生互相切磋,能讓學習更活化,他身後的便利貼海報就是學生的討論成果。(攝影/賴亭宇)

跨領域、打破學科疆界是世界高教趨勢。隨著創新人才需求高漲,國內大專院校紛紛成立跨領域創新設計的相關機構,包括台灣大學、逢甲大學等綜合型大學紛紛仿效美國史丹佛大學成立d.School,吸納不同科系師生共同腦力激盪,培養跨域整合能力外,更激發創新創業思維。

跨域整合》不同科系師生齊聚激盪創意

專精生技醫療的北醫大也不落於後,跨領域學院於2018年4月啟用,規畫一系列跨領域課程,包括新媒體、程式設計、人工智慧、大數據應用等, 強調「醫學生也要寫程式」,期望培育兼具深度與廣度的生醫人才,為社會所用。

以文組科系見長的政治大學,也成立人文創新數位學院(X 學院),整合校內資訊系及傳播學院、文學院等資源,設計豐富的創新教學課程與工作坊,以培養跨域整合領導人才為目標。學生課堂專案畢業後甚至發展成品牌,例如「壞甜點」,除線上銷售客製化創意甜點外,也擔任駐校團隊指導學弟妹,從甜點製作中學習美感及活動策畫能力。

北醫大副校長暨跨領域學院院長吳介信觀察,現在學生對於跨域學習相當渴求,日前舉辦3D列印工作坊報名場場爆滿。

學生可以利用學院內設置的3D列印機、AI Lab與Zenbo智慧居家機器人等資源,發想輔助長輩與病人行走的輔具、口腔癌手術模具等,思考如何改善人類的病痛與生活,打造高齡友善城市。

吳介信認為,跨領域的學習環境營造很重要,除了數位科技配備,益於溝通討論的氛圍也不可或缺。500坪的北醫大跨領域學院不僅有「數位自學區」可學習程式設計,還有「科技體驗區」可體驗VR、AR及物聯網,更設有「溝通表達訓練區」,提供演練溝通技巧的場所。

北醫大致力培育具科技應用能力的生醫人才,目前已可將3D列印用於醫療。(照片來源/UCL Engineering)

微學習時代》多元修課不限時間地域

除了數位整合,北醫大跨領域學院也相當重視臨床教育。北醫大跨領域學院副院長張佳琪舉例,學生穿戴體驗老化的VR道具,就可真實體會老人在行動上及視覺上的不便,未來臨床治療時會更有同理心。而老人透過配戴VR眼鏡,體驗射箭、騎馬等遊戲,可以鍛鍊肌力和關節靈活度,預防失能與失智。

北醫大醫學系二年級韋齡斐認為,跨領域學院的課程對醫學生來說很有幫助,可以拓展看事情的角度,避免本位思考,了解病人真正的需求。像她這學期修了設計思考課程,想要改善就醫動線,就要到醫院及信義區進行街訪,了解病人及家屬的想法。

政大X學院執行長暨資訊科學系教授李蔡彥表示,政大一直致力於結合人文社會領域和數位科技應用,例如傳播學院近年傾力發展數位內容,日前傳院教授黃心健與美國前衛音樂大師Laurie Anderson跨國合作的VR影像作品《沙中的房間》,便摘下威尼斯影展的最佳VR體驗獎。

李蔡彥分享,政大X學院的選修課程設計,採取循序漸進的學習模式,包含敘事、審美、創意與數位四大核心素養。例如「轉注藝遊」課程,學生可以到朱銘美術館實習導覽,結業課程則須以團隊形式提報實作專案,實現創新創業精神。

隨著跨領域、多元化的學習趨勢,訴求「短小精悍」的微學習模式越來越受到歡迎。李蔡彥說,過去想修熱門通識課,學生必須要「搶課」,為了讓真正有志於跨域學習的學生都能修到課,政大X學院於寒暑假舉辦豐富多元的跨領域工作坊。學生參加工作坊,在短短幾天的時間中密集學習,並可獲得X學院院生身
分,具有優先選課權。

而傳統學程的學分數要求很重,很多學生因為不想延畢而卻步,因此北醫大開設微學程,包括大數據、程式設計、長期照護等不同類別可供選擇,學生不用花好幾年修滿十幾二十學分才能拿到證明。

此外,為了鼓勵學生跨領域自學,北醫大首創數位自學基金制度,大一新生一入學就有100美元(約新台幣3100元)的額度,可以在全球幾大數位學習平台選修相關課程,例如第二外語、人工智慧、新媒體等等,而且最多認列其中八學分作為畢業學分。

吳介信說,北醫大是以生醫專業為主的學校,透過數位課程可以彌補其他領域的資源。比方說北醫大沒有韓語老師,但學生可以透過數位自學完成韓語課程,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終身學習》力推數位自學基金

「打破學校的圍牆,全世界都是我們的教室。」吳介信也希望藉由數位自學訓練北醫大學生及早熟悉國外的上課方式和學習要求。目前較熱門的推薦課程包括由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開設的「學術英文聽力與筆記技巧」、韓國延世大學開設的「韓語」、美國密西根大學開設的「Python入門」、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開設的「專業英文對答」、英國諾汀罕大學開設的「健康衛生的數位學習設計」等。

吳介信說,如果學生想修的課程不在系所推薦之列,也開放自主推薦,基金用完了也可以再提出申請,通過後可再獲得100美元進行延伸自學,就是為了要鼓勵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目前大專院校在談跨領域的時候,大多是探討各學科要如何加入數位科技,雅言文化創辦人顏擇雅日前接受媒體專訪表示,未來工作所需的技能已不可預期,其實跨領域和終身學習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

教育部頒訂的108新課綱,也強調跨領域全人發展,許多高中積極發展特色課程,強調的也是跨領域及跨學科的嘗試。可以預期的是,未來的學習模式,將持續顛覆傳統教室的框架,打破專業學系間的高牆。無論AI如何發展,若能借助科技擴大學習範圍,拓展學習視野,強化自主學習能力,誰說人類不能比機器人聰明?

文/賴亭宇

《 English OK 中學英閱誌 》第12期
各大通路、誠品書店、博客來同步販售中!
期刊訂閱 》優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