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醫工解決臨床問題 當醫師與工程師橋梁

陽明大學醫工系學生必修臨床工程實務課程,從中了解臨床需求。(照片提供/陽明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把人治好」已經不能只靠醫師、護理師等醫療人員的努力,若能引入適當器械和科學儀器的幫忙,對醫療人員來說更能「功力加成、如虎添翼」。

醫學工程相關學系在國外早已熱門許久,可以培養對工程科學有興趣且有意參與醫療、但不一定要當醫師的人才,也是可讓醫療人員進修的系所。台灣即將邁入高齡化社會,醫工目前已是跨領域發展的科系,很可能是未來的大熱門。

發掘臨床需求 尋找解方

陽明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以下簡稱陽明醫工系)系主任林峻立指出,該系以工程技術應用在生物及醫學領域,提供醫療診斷、治療、照護需求為目標,也配合國家政策及產業升級。

隨著人們品質生活提升、高齡化社會來臨,醫療照護已不只是臨床醫學的問題,應該是全面跨領域技術的提升。林峻立認為,生醫工程結合醫學及工程學,成為工程師和醫師的橋梁,國內的資訊科技和精密加工技術都很好,若應用於醫學領域會很有發展潛力。醫學工程牽涉跨領域技術及複雜的臨床問題,發掘臨床需求、找到工程技術、克服智慧財產權及法規問題,進而開發出安全有效的醫療器材,所以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相當重要。

林峻立舉例,大學部和研究所都必修「臨床工程實務」,該課程會到合作醫院由臨床醫師上課,學生走遍心臟科、眼科、骨科等,從手術過程中看儀器有哪些問題?臨床問題可以怎麼解決?藉由這門課讓學生發現臨床需求,想想有沒有新的點子。

另一門很重要的課是「醫療器材上市法規實作」,林峻立表示,醫療器材在台灣上市要通過衛生福利部的相關法規審查,有些還要做動物或人體實驗。

以骨釘為例,若要醫師在鎖的過程中不會扭斷,製造商就要提供骨釘所能承受的力量相關報告,學生還要學習風險管理,讓醫材安全、有效、能上市。

林峻立說,醫工人的文化是要能以工程語言跟醫師溝通,學生在實驗室做專題時,雖是由教授指導,也和醫師、醫材廠商合作,才能聽得懂醫師在講什麼,學習能自己獨立和醫師溝通,並善用法規解決臨床問題。

且陽明大學是以醫學為主的學校,林峻立說,學生可以到公共衛生、護理、物理治療等學系修習高齡照護課程,未來可能成立高齡相關學程,研究長照問題。

因應人工智慧興起,陽明也與交通大學合開人工智慧生醫應用學分學程,另外還有許多新興醫療技術如微創、3D列印等課程,互相合作、刺激,學習如何解決問題。

陽明大學醫工系系主任林峻立(中)與校長郭旭崧(右)討論顏面固定植入物的開發。(照片提供/陽明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系)

外籍生多 強化語言溝通

在國際交流方面,陽明醫工系學生的英語大都有一定能力,林峻立也會鼓勵學生多學語言或去考語言相關證照。

另外,該系108學年度新生有約兩成是外國學生,無形中也強化了學生的語言溝通。學生就學期間也可以申請出國交換,每年都有二、三位學生到德國海德堡大學,也有人去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目前校方已和海德堡大學推動雙聯學位,先在碩士班施行。

林峻立說,醫工系希望招收對「開發醫療器材及醫療科技」有興趣的高中生,學生若對醫學有興趣,但不一定想當臨床醫師,也可以報考。

若到了研究所,則可依學生在大學的所學分流,電子、電機、資訊背景學生可往醫學電子、大數據、人工智慧等領域發展;機械、力學等背景學生可往生醫機械,如人工關節、心臟支架等發展;材料、化工學生可往生醫材料如奈米藥物釋放、藥物塗覆等發展。

有醫學背景的學生也可來醫工所選擇適當領域進修,解決臨床人員在專科上碰到的問題。

他指出,目前大學部畢業生約有七到八成繼續升學,大多數人都是讀完碩士再就業,其中一半以上在醫療器材公司服務;也有人去明碁、廣達、鴻海等企業的醫材相關研發部門;另外一至兩成往公務部門發展,例如衛福部的醫材審查員,出路相當多元。

(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今周刊《2020 前進大學》)

文/林三永

《 English OK 中學英閱誌 》第22期
各大通路、誠品書店、博客來同步販售中!
期刊訂閱 » 優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