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斐濟、柬埔寨當志工 學到課本沒教的軟實力

搭了長達十小時的飛機,踏上位於南半球的海島國家—— 斐濟一個山裡的小村莊,這是師大附中陳愷倫人生第一次參與國際志工的目的地,「剛抵達時內心真的蠻衝擊的,當地不僅沒有柏油路、房屋也非常簡陋、路上的雞鴨隨處跑,最克難的是沒有熱水澡、房屋裡也沒有廁所,常大冷天的還得上山找茅廁,當時真的深刻體會到,現在的生活有多幸福。」陳愷倫形容對斐濟的第一印象。

跨出舒適圈後,陳愷倫認為自己的獨立自主能力與待人處事成熟度都因而提升許多。(攝影/林郁宸)

優勢》累積公共服務經歷 為海外升學加分

陳愷倫早早便立定志向要申請美國大學,起初是為了國外大學申請必備的公共服務與志工經歷,才決定踏上旅途,但陳愷倫沒想到自己能從這趟短短八天的旅途中,得到永生難忘的經驗,也讓她決定隔年再次申請前往柬埔寨擔任國際志工。

她說,斐濟的這個小村莊一開始連電燈都沒有,是逐步靠著國際志工的幫助,一點一滴的改善與進步,才逐漸現代化。「到國外當志工能夠實際體驗當地的生活,而且看著當地真的能因為自己的緣故有些許的改變,即便只有一點點,也很感人。」在斐濟時,YMCA志工團會替成員分配一人一個homestay家庭,能夠非常密切地與當地人互動,不僅可以因此結交到許多朋友,相處過程中,也不知不覺中從他們身上學到許多處事態度和生活哲學。陳愷倫舉例說,斐濟人民過得多是自給自足的生活,很少使用現金、也沒什麼物質慾望,卻每天都過得十分開心,2017年時甚至獲選為是世界上快樂指數最高的國家。

另外,當地對慵懶的生活方式有個很特別的形容是:他們過的是「斐濟時間」(Fiji time)。但與平時所知的歐洲人慢節奏又顯得不太相同,陳愷倫描述,「斐濟時間反而更像是一種生活態度或哲學」,形容他們擺脫時間的束縛、盡情享受當下的概念,「這些收穫與視野都是在課本中或是課堂上沒辦法體會到的。」

赴斐濟和柬埔寨當志工,讓陳愷倫(左三)實際體驗當地生活,也從當地居民身上學到不一樣的生活哲理。(照片提供/陳愷倫)

陳愷倫表示,啟程前往海外當志工前,行前對於當地的氣候水文、地理環境、人文歷史介紹、簡單的打招呼方式、習俗與禁忌等等,都應該有基本的認識,「像斐濟的禁忌事項就是,不能摸小孩子的頭,會干擾到他們的靈氣。」

參加YMCA的國際海外志工服務遊學團,大約4月左右就得報名,行前會統一舉辦說明會,會中除了宣導赴當地的注意事項外,也會分組讓志工自行討論要教當地小朋友什麼課程。而且課程規畫並非簡單決定內容而已,事前功課也不少,「還得撰寫一份詳細的教學企畫案上傳至雲端,這對當時的我來說蠻特別,也蠻挑戰的。」

挑戰》赴異地需雙向溝通 體認語言重要性

而在柬埔寨時,陳愷倫與夥伴決定教小朋友摺紙、指導一些簡單的中英文單字,但課程內容隨時都可能會變化,因當地小孩來上課的人數非常不固定,有時會因為要幫忙家務的緣故而無法上學;有時又會因為來上課的人數太多而發生教材不夠的問題,所以也必須隨時有改變教學計畫的應變能力。

她補充,當國際志工需要實際去理解當地需求後才能給予協助,同時也要注意不能讓當地的孩子養成因先天弱勢,所以覺得能理所當然獲取獎品或物資的心態。

對於這個問題,陳愷倫與志工團隊運用巧思,在校內舉辦園遊會,讓當地的孩子領取集點卡,再透過闖關活動,才能換取文具包等禮物,「透過努力闖關得來的獎勵,他們會更懂得珍惜。」

除了教學外,志工團隊來到當地也會負責協助一些基礎工程,陳愷倫到斐濟時是幫忙建廁所;赴柬埔寨時則是幫忙建設學校,如刷油漆及鋪路,「柬埔寨的氣候常下雷陣雨,但當地的雷陣雨比颱風還可怕,一遇到下雨就會積水、泥濘不堪,所以我們會去當地幫忙鋪紅土和石頭路。」

因斐濟以往曾被英國殖民過,所以和斐濟人溝通的時候多用英語;但柬埔寨在溝通上就相對困難,一定要靠著當地YMCA志工的雙向翻譯,或是靠著比手畫腳才能順利溝通,也因此體認到增強語言能力的重要性。

跨出舒適圈,理解世界之大後,陳愷倫認為,自己的獨立自主能力、待人處事的成熟度都提升了,建議大家如果經濟允許,要把握機會出去走走,「以前只在地理課本裡出現的東南亞干欄式建築,當你真的自己身歷其境、住在裡頭生活時,那會是完全不一樣的感覺。」

「雖然說是去當志工,但我卻覺得自己心裡得到的溫暖與收穫都比我們能給予當地人的還多許多。」陳愷倫有感而發地說,去過斐濟才發現,其實自己很難真的幫助到他們什麼,反而是他們的樂觀與生活方式,讓她這個從小在都市裡成長的人理解到,原來世界這麼不一樣。

About陳愷倫
出生:2001年
學校:國立師大附中三年級
學習歷程:YMCA 斐濟及柬埔寨國際志工、北區英文拼字複賽、西班牙文朗讀比賽第一名
英語程度:TOEFL iBT109分

文/林郁宸

《 English OK 中學英閱誌 》第14期
各大通路、誠品書店、博客來同步販售中!
期刊訂閱 » 優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