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法律女孩:我不想變成法匠!她任國際特赦組織志工,讓歐美、中東朋友認識台灣

我們時常會對外國人的生活感到好奇,或對異國文化一知半解、有許多疑問,但若真的要開口交談,卻總是不知如何開啟話題而語塞,不見得是因為英文聽說能力不足。但對台中曉明女中畢業、目前就讀台灣大學法律系的陳思諭來說,豐富的文化涵養讓她跟各國朋友聊天時,不愁沒有話題。

陳思諭用英語交朋友,也擔任國際特赦組織翻譯志工,回饋社會。(照片提供/陳思諭)

高中時期就持續與外國人接觸的陳思諭,分享一個通用的聊天話題,就是「食物」。她回憶高中時曾前往以色列參加國際會議,就從當地常見的食物「鷹嘴豆泥」開啟了與當地朋友的話匣子,也透過食物認識猶太文化。

陳思諭舉例,譬如猶太人在周五安息日時會吃雙辮麵包,目的是提醒他們記得祖先漂流的苦日子,因此以色列人平日只能吃一份麵包,只有在特定日子可以多吃。

還有一個當地特有的飲食文化也令陳思諭印象深刻,就是開飯前得由家中最年長的女性燃點燭光,因為猶太傳統認為黑暗是由夏娃帶進世界,因此也需由女性把光明帶回家庭。諸如此類的文化交流,在在讓陳思諭驗證深入當地居民的餐桌,是認識異國文化的好方法。

問起為何在高中就有機會前往以色列,陳思諭的母校曉明女中提供許多與國際姐妹校互動交流的機會,除了前往以色列外,她還曾經勤練托福網路測驗考古題,成功申請上哈佛大學高中生夏季學校,到美國修習心理學課程;高二時通過英語能力考核後,還申請擔任寄宿家庭接待英國高中女生。

擔任寄宿家庭時.她與英國的高中女孩,足跡遍及台北101、台大校園、日月潭、夜市等,也讓陳思諭透過外國人的眼睛重新看待熟悉的台灣文化,「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事,對英國人來說很特別,像是三代同堂、在圓餐桌上吃合菜,而不是一人一份。」

自然交流不硬聊 美國同學以為她是ABC

「我和外國人互動就像和台灣人講話一樣,可以聊劇、聊吃、聊生活,很容易找到共同點,就像和台灣人做朋友一樣。」由於熟稔英語,所以和外國人溝通無礙,甚至因為口音純正,讓哈佛同學誤以為她是在美國長大的ABC。

她同時分享英文的好處,「英語是語言的轉接頭,可以為我們開啟很多路。」像是透過英語和日本人溝通時偷學點日文、直接閱讀國際新聞網站以免受部分偏頗的新聞影響判斷等,「英文很好用啊!」

此外,陳思諭還參加台大國際學伴(ICL)計畫,由學校替她與國際生配對,再以視訊方式帶領雲林地區小學生練習英語會話。她的學伴是位德國人,兩人的話匣子便從「德國人都穿勃肯鞋嗎?這款鞋是怎麼變流行的?」這種好玩有趣的話題開始。

除了飲食、文化、語言外,陳思諭也廣泛涉獵新聞、商業、時尚等議題,也喜歡研究國際品牌背後的商業操作邏輯,像是法國時尚老牌CÉLINE更名為CELINE,便是為了在社群傳播活絡的網路時代下,更便於消費者和網友打字選字,以利增加社群能見度,可說是基於商業與生意考量而作的調整。

雖然英語能力優異,但陳思諭也曾因為語言發生過糗事。有一次參加國際文化之夜,各國學生都要分享自己國家的特色,她在稱讚奧地利朋友的服裝時,將traditional attire(傳統服飾)說成了costume(戲服),覺得很失禮。

陳思諭(中)與父親一同在曉明女中迎接寄宿家庭的英國高中學生。(照片提供/陳思諭)

善用英語力回饋社會 她計畫朝國際人權議題發展

除了透過英語與外國人做朋友與學習新知外,陳思諭也運用英語回饋社會,她高中就自願擔任國際特赦組織的翻譯志工,將與人權議題相關的報導、故事翻譯成中文,並協助撰寫有關人權議題的新聞稿。就讀法律系的她,未來想研究國際人權法,「我認為法律可以系統性地改變一件事,透過法律,能牽動上位者,產生影響。」

為了避免自己成為「法匠」,陳思諭廣泛認識這個世界,像是了解委內瑞拉的人民為何生活困頓、又有哪個國家的政府因錯誤政策,導致現金通貨膨漲等國際議題,「我會去研究整個脈絡,而不是光看單一事件的表徵。」喜歡政治議題,同時愛與不同國家朋友討論,陳思諭不只透過新聞和大量的外國媒體英文報導,更用自己的方式與外國人直接接觸,而非接收被過濾的資訊。

積極掌握知識的同時保有柔軟的心,這是謙稱自己很幸運的陳思諭,善待與回饋這個世界的方式。談到未來,她還想學阿拉伯文,期盼自己透過不同邏輯的語系轉換思考模式。

About 陳思諭
出生:2000年
學校:台灣大學法律系
學歷:台中市曉明女子高級中學
經歷:台大哈佛學生交流會2020台北會議公關、曉明女中國際事務研究社社長、TEDxYouth@SMGHS創辦人
英語程度:托福網路測驗106分

文/蘇怡和

延伸閱讀》接待外賓導覽校園 女高中生學會說「讓對方聽懂」的英語
想瞭解更多英文學習資訊,歡迎加入EnglishOK 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