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衷國際事務 北一女綠衣使節張晏寧踏入耶魯新加坡國大

參加台灣國際科學展覽會、擔任學校的「綠衣使節」招待來自美國、中國、日本的官員和學生,進行校園導覽和文化交流,當張晏寧用清晰的語調和咬字,津津樂道起三年來她所參與的各種活動,眼神中盡是喜悅和成就感。從小就樂於與人溝通、互動的個性,加上喜歡嘗試不同的活動,不僅讓張晏寧的高中生活多了「外國味」,更讓她的學涯有了不一樣的發展。

和國際學生交流,是張晏寧參加國際科展的收穫之一。(攝影╱吳宸)

因為從小就喜歡和人分享意見和交流,張晏寧在高一時除了參加大眾傳播社,還參加學校的綠衣使節甄選活動,並且從高二開始獲得擔任北一女中綠衣使節的殊榮,當有國外嘉賓到校拜訪時,她會和其他同學一起負責接待事宜,過程中除了要使用中、英文簡報,也要帶外賓進行校園導覽,可說相當考驗語言溝通能力。

看場合、依身分 國際溝通技巧大不同

接觸訪客和國外學生的經驗,除了讓張晏寧提高了英語口語表達能力之外,也讓她更了解如何擔任一位稱職的「說話者」,「意見交流不單是分享自己的意見,還要看場合、對方的身分、背景知識、當下的情緒甚至是語言能力。如果因為語言不通而難以溝通,就要想其他替代方式。」

她舉例,中國的交流團喜歡在校園裡到處逛、拍照,但這樣可能會影響上課,因此就得懂得透過委婉的語句讓外賓遵守常規;她也曾接待過美國的參訪團,「團員都是官員、老師和教授,我便跟他們分享人文教育的看法,大家都聊得很開心。」

而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來自沖繩的書法交流團,當時有一位女學生想和她聊天,但她英語還不是那麼好,緊張之餘,還會穿插說日語,張晏寧說:「當下我就用微笑加上比手畫腳,還是聊得很愉快。」畢竟溝通不只能靠語言,重點是如何讓彼此知道想表達的意思,「有時用一些肢體語言,反而會讓對方覺得親切和有趣呢!」

同樣的技巧,她也應用在參加台灣國際科展的經驗當中。作為人文社會科學資優班的學生,必須製作研究論文,而張晏寧覺得,辛苦研究出來的成果需要更大的發表平台,於是就和夥伴一起報名參加台灣國際科展的行為與社會科學類組,通過初選後再與主辦單位邀請的外國作品一起進行決選,最後奪得了四等獎的殊榮。

值得一提的是,張晏寧全程用英語和現場的評審老師及選手交流,也會視訪客的身分調整介紹內容,「有瑞士的學生來詢問我們的研究,由於他們主要研究自然科學,對社會科學相對較不熟悉,所以解說時我就會省略研究法等艱澀的部分,直接說明研究動機與結果,讓他們能夠更快速明白我們的研究主旨;至於面對評審時,我們針對細節多加著墨,是更加正式的發表方式。」

樂於嘗試 在興趣中探索自我

已錄取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Yale-NUS College)的張晏寧,會在今年8月到新加坡展開新的求學生活,「其實是在高三上學期寫論文時,指導老師鼓勵我有機會就到國外看看,我才決定要申請國外學校就讀的。」當然她也清楚自己這麼晚才開始準備,結果可能不如預期,但還是想努力嘗試看看,

「雖然時間少,但我制定時間表,按部就班地完成準備,最後總算是獲得還不錯的成果。」「勇於嘗試」是她高中三年的濃縮寫照。她認為,自己參加這些國際活動的初衷都是以「嘗試」為出發點,「我接觸模擬聯合國、國際科展、寫論文、接待外賓,原本也沒預期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和收穫,但這些都是我有興趣的事。」

勇於嘗試的個性,讓她不僅能夠從生活當中探索自己適合、喜歡什麼,也讓自己的高中生涯更加充實,如同她總結自己的這段日子:「高中三年真是精彩無比、收穫滿滿!」

張晏寧的英文學習撇步

擴充單字量:張晏寧擴充單字量的方法,是結合興趣、查找喜愛的英文歌詞,「每次聽完、查完就會增加大約10個單字,而且花的時間不多、又是自己喜歡的歌,還可以順便學一些優美的文句。」此外她也會自製英文單字、中文解釋的雙面單字卡,利用閒暇時間背誦。

靠閱讀增加語感:為了增加閱讀能力,張晏寧從高一開始訂閱英文版的《讀者文摘》(Reader’s Digest),「內容活潑,篇幅也不長,我常利用起床後的20分鐘閱讀,讀完就去學校。」另外她也喜歡看《骸骨之城》(City of Bones)、《Seriously…I’m Kidding》等英文小說,「透過閱讀可以知道單字用法、增加語感,不管是寫作或是增加閱讀速度都相當實用。」

每天接觸英文:為了讓英文保持一定的水準,張晏寧不論時間長短、透過書本或歌曲廣播,每天一定接觸英文,「語言學習的關鍵就是長時間、高頻率的接觸,所以千萬不要讓英文消失在你的生活裡。」

About 張晏寧
出生:1999年
學校: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人文社會資優班畢業
興趣:鋼琴、繪畫
英語程度:TOEFL iBT 109分
錄取學校: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Yale-NUS College)

文╱陳蔚承

《 English OK 中學英閱誌 》
各大通路、誠品書店、博客來同步販售中!
期刊訂閱 » 優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