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 培養整合型人才 參與社會實踐

建築藝術之美,吸引著渴望發揮創造力的年輕學子。然而建築學科複雜性較高,能力養成期也較長,不只要學習專業知識,大量的動手實作更不可或缺。若想在領域中脫穎而出,培養審美品味、社會關懷與文化素養也是必須。

逢甲建築小書屋計畫目前已推到國外,為泰北偏鄉孩童打造友善閱讀空間。(照片來源/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

過去台灣基礎建設需求高,建築業發展快速,建築系畢業出路較有保障。但近年市場飽和、大環境改變,使得產業逐漸朝都市更新、老屋改造、綠建築及跨領域設計方向發展,就業市場也越來越國際化,也影響了建築系所的育才方針。

面對產業新趨勢,逢甲大學建築學系大刀闊斧改革,於105學年度正式轉型,打破傳統的科系劃分,成立國內第一所建築專業學院(School of Architecture),分為建築、室內設計、創新設計三組別,以跨學科的學程為主體,期望培育更符合產業及社會所需的建築人才。

逢甲建築專業學院建築學程主任高敬賢解釋,三個領域的學程皆強調永續、智慧與文化的核心學習特色。細究其課程規畫,涵蓋了國際化、綠建築、物聯網、數位創客、市場行銷等層面,無一不是時下最夯的產業趨勢。

跨科課程結合環境議題

這些課程設計的目的,除了希望學生學會洞察全球環境議題,並善用前瞻科技,進行跨領域的創新整合應用之外;更能嘗試從社會、心理、藝術與文化等多種角度,了解並融入當代社會,協助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

而為了讓人才發展更多元,學生在大一、大二可以自由修課,大三再決定要往哪個專業領域深化發展。同時,也降低必修學分占比,讓學生有更多空間修習選修課程。甚至畢業製作也可以找跨系教授擔任共同指導。

高敬賢舉例,像是有學生對於航太材料在建築上的應用感興趣,就找了逢甲航太系的教授來指導;另有學生是跟環工系教授請益,研發綠建築。他相信,給予學生更多跨科應用的學習機會,未來就業出路選擇也更多。

為了增加學生在國際職場的就業競爭力,逢甲建築專業學院不只聘用國外建築大師以全英語授課,也積極和業界合作,在院內直接成立就業輔導中心,直接負責建教合作、企業實習、國際交流等事宜。

去(2018)年畢業的校友陳鈺炫表示,學院的實務學習機會非常多,且能讓大家思考如何貼近真實社會的需求來設計。

像他先前曾參與「逢甲建築小書屋」計畫,在泰北與國內苗栗、三峽等偏鄉建構閱讀空間,必須在就地取材的狀況下,以最經濟的方式來打造小書屋。「記得當時在泰北,我們號召居民一起上山砍伐竹子,在三峽則是採用當地工廠取得的鐵件,要懂得因地制宜。」

高敬賢補充,小書屋是從2013年開始的社會回饋計畫,校方和富宇慈善基金會、王銘鴻建築師事務所合作,讓學生和業界專家一起執行建案。目標要蓋100 座小書屋,提供偏鄉孩童友善的學習空間。

移地教學 及早適應國際職場

陳鈺炫也曾利用學院資源,除了到中國東南大學交換,還曾赴日本東京大學參加國際建築學術交流工作營(TTT Workshop)。畢業後更在師長的引薦下,來到美國紐約的建築師事務所實習,「對建築師來說,及早適應和外國人一起工作很重要。」

他分享,日本建築系學生的作風較務實,擅長改造老屋、營造街巷魅力;義大利學生則是特別尊重當地的傳統建築美學;還有紐約人高效率的工作方式,都是值得台灣人學習的地方。在TTT Workshop,陳鈺炫和義大利學生同組,協力設計一座適合地中海氣候的建築,將歐式古皇宮的立面結構復刻重現,令他相當難忘。

陳鈺炫認為,就讀建築系,主動學習的精神是關鍵,因為建築師需要應用的技能很廣泛,不只是排版、後製、攝影等硬技巧,還包括獨立思考、探究議題、解決問題等軟實力。他說,到國外學習後,體會到台灣街頭的美感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期待多學多做,未來能夠為台灣的美盡一份心力。

此外,逢甲建築專業學院也鼓勵學生參與國際競賽。即便在台灣,也有很多國際性的賽事活動可以參加。例如去年11月在台北舉行的亞洲建築新人戰總決賽,共有來自13個國家的20位參賽者,大二的劉詠齊代表台灣參賽榮獲亞軍。

劉詠齊分享,面對國外評審,最大的挑戰就是用英語傳達設計理念。而接觸到其他國家學生的設計和論述,讓他更了解建築文化的多元性,收穫滿滿。高敬賢說,念建築系是辛苦的,但所學也很扎實。期待有企圖心、國際觀的學子加入,未來能用建築參與社會實踐,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文/賴亭宇

《 English OK 中學英閱誌 》第13期
各大通路、誠品書店、博客來同步販售中!
期刊訂閱 » 優惠方案